宋钦宗时童谣①
城门闭,②
言路开。
城门开,
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
【注释】
①宋钦宗——名赵桓,宋徽宗赵佶的儿子,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宣和七年(1125)底,在金兵入侵的严重关头继位,只一年多,即于靖康二年(1127)兵败,与父亲一同被金人掳去,并客死异乡。
②城门——古时城市周围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四边设有城门以供进出。这里是借城门喻国门。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深刻揭露性的童谣。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靖康元年(1126)正月,宋钦宗下求言诏,监察御史余应求上书,得到赏识,获得一套衣服的奖赏。至于这个余应求究竟“言”了些什么,则不得而知。《宋史·钦宗纪》只有正月“诏中外臣庶实封言得失”的简略记载,也未言及余应求其人。不过,从《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来看,似乎所言与城门(即边防)有关。
言而有“路”,大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独特的“传统”。本来,人有一张嘴,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说话,无所谓“言路”。硬要说“言路”的话,可谓到处是言路。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事情却不是这样。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无论什么言论,只有到达他跟前,才能产生作用。因而,无形之中,便形成了一条所谓“言路”——言论通往皇帝那儿的路,还配套产生了一批所谓“言官”(或“谏官”)——他们的职责是专门“说话”,以匡谬救失。这样一来,这条“路”就显得十分狭窄了,但即使如此,有时皇帝一不高兴还要加以“关闭”,表现出专横拔扈,拒不听从“言官”的谏阻而一意孤行。有时,遇到什么灾祸了,皇帝才会想起可能是“言路堵塞”而引起了天怒人怨,因而下诏求言。其实,这样做的皇帝中,有的不过是病笃乱投医,并不真正相信“言官”
的话,有的简直是做表面文章,只是借开放“言路”来堵别人之口,玩的是“以言止言”的把戏。有一些不知底里的书呆子,对皇帝的话信以为真,一本正经地“谏”将起来,结果,往往触怒了皇帝老儿,被杀头、充军、抄家、贬官之类的事,在历史上便时有发生。
这首童谣把皇帝“开放”言路的“实用主义”真面目揭露得十分深刻,简直可以说是充满了“辩证法”。“城门闭,言路开。”说的是环境不利的时候,言路才会开放。宋钦宗即位后之所以下诏求言,正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已严重到极点:金国的军队接连攻破相州、澹州,宋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吃了败仗,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何灌先是退保滑州,后又被金兵挤过黄河。没有多久,金人就攻入京师,徽、钦二帝作了俘虏。可以想象(书为想像),在这种情况下,“言路”大开完全是统治者走投无路时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统治者真想集中臣下的智慧,真心想广开言路,让下面献计献策,那就要未雨绸缪,随时敞开“言路”的大门。但是,这样,统治者是不干的。这就是童谣所说的“城门开,言路闭”。一旦形势好了,城门可以敞开了,国内外都比较平静,皇帝便又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而从不把国事放在心上了,谁要是啰嗦,当然不会客气——这就是“言路闭”的含义。
这首童谣以城门喻边关,以之与言路相对,巧妙地在“开”、“闭”二字上做文章,全篇四句,仅仅是这两个字的位置有所更换,却把统治者“求言”的虚伪和平时的偷安给充分暴露出来了。其实,不仅宋钦宗是这样,一切害怕真理、害怕人民的统治者都是这样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童谣是不朽的杰作。
【今译】
形势不妙关城门,急找臣民求主意。形势好时城门开,臣民言路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