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宁 初 童 谣①
恻恻力力,②
放马山侧。③
大马死,
小马饿。
高山崩,④
石自破。⑤
——《晋书·五行志》
【注释】
①太宁——晋明帝司马绍一年号,时为323~325年。
②恻恻力力——恻恻,本意指悲痛的样子。这里是形容马行动和吃草的声音。
③马——这里是双关语,既是指被放牧的马,也指晋朝的皇帝。因为晋帝姓司马,故简称“马”。下面的大马指晋明帝,小马指晋成帝司马衍。
④高山崩——高山,指苏峻(因“峻”字有“山”旁),当时是晋朝的大司农,后与祖约起兵,攻入建康,专擅朝政。
⑤石自破——石指苏峻的弟弟苏硕所据守的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也指苏硕(因“硕”字有“石”旁),一语双关。
【赏析】
晋明帝司马绍死后,继任的皇帝成帝司马衍年幼,被当时谋反的历阳太守苏峻挟持,逼着他迁居到石头城。苏峻让他住在仓库里,并派人看守,实际上等于将他软禁。不仅如此,小皇帝的吃喝都没有保证,以致经常饿肚子。后来,大臣陶侃等人联合起来,诛杀苏峻。苏峻死后,他的弟弟苏硕先是据石头城顽抗,后失败逃窜,也被杀死,这首童谣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恻恻力力”二句,写一种状态,一种结果。它巧妙地利用双关语,把晋代皇帝司马氏与儿童易于理解的动物马联系在一起,把小皇帝的被放逐比喻为放马,显得形象自然,嘲讽尖刻。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敢于把至高无上的天子比作马,把奸臣威逼皇帝迁居比作“放马”,可以称得上是大胆之举。“大马死”二句,是进一步补叙,说明所以会造成“放马”局面的原因。它实际上也表明封建社会中,看似铜墙铁壁般的“世袭”、“荫庇”关系,即使如皇帝这样的权势者,也是十分脆弱、很靠不住的。一旦老的死了,小的就有“挨饿”的可能。“高山崩,石自破”,是跳跃式的过渡。从“马”的命运跳到“放马”者的命运,“山”、“石”既有所指,从人的势力和物的物理关系来说,二者之间的存亡关系都是形容得比较确切的。这种安排是很费匠心的。
【今译】
恻恻力力的响声从何而来?清凉山脚下来了一匹小马。因为大马死了之后小马吃不饱啦。待到压在小马头上的高山崩溃,据守石头城的苏硕也就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