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量增大中求质量(1 / 1)

微型书论 雷群明 405 字 3个月前

目前,我国的书评还远远跟不上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尽管它存在的问题尚多,但当务之急是要想各种办法促进书评工作的发展,造成一个各方面关心书评、重视书评,有更多的人愿意写书评、愿意读书评的良好风气。

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每出一本书,要宣传二百次。这也许夸大,而且,宣传可能多半是广告,但书评也是少不了的。比较起来,我国目前的书评实在太少了。现在,我国每年出书达六七万种,但是每年的书评有多少呢?恐怕连图书总数的百分之十都不到。面对这种局面,对书评提出过高的要求,无疑是不适当的。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调动一切力量,采用各种办法,先使书评有一个数量的繁荣。有了数量才能求质量,才能出理论。如果永远是少数书评点缀版面的冷冷清清的局面,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只不过是不能充饥的画饼罢了。

所谓调动一切力量写书评,显然离不开编辑这支力量。责任编辑写书评,不但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当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据我所知,中宣部出版局编的那本书评索引中,有很多书评就是编辑写的。因为他们对书熟悉,对书以外的有关情况熟悉,又有一定的分析、写作能力,所以写出来的书评容易保证质量。我国目前有数万名编辑,仅上海的出版社,编辑就有一千多人,但是,真正拿起笔写书评的还不多。为什么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不愿写,怕人家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有自我吹嘘之嫌;二是不重视,认为书评不是编辑的份内事,可有可无;三是不会写,眼高手低,看人家的书评都不满意,自己也写不出满意的书评来;四是觉得不合算,或者认为“吃力不讨好”,花劳动多而报酬少,或者担心写出来的书评无处发表,白辛苦。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原因,多做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编辑发动起来。数万名编辑,如果每人每年写一篇,那就有数万篇书评了。再加上社会上其他力量的书评,那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量!有了这个巨大的“金字塔”基础,还愁没有高质量的书评诞生吗?

(199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