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韬奋提出:真正“人民的报纸”。“言论要完全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这是韬奋对新闻记者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他的最重要的新闻思想。
“作人民的喉舌”和“耳目”,就是要求新闻记者作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和报告员,使报刊成为能够“反映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最灵敏的触角”,成为全国人民“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成为“一切生产大众的集体作品”,要能反映“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大众的生活活动和希望要求”。
为此,韬奋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敢于触及时弊,而决不向黑暗势力妥协投降。他曾尖锐地批评旧中国的现状说:“我国之事之所以糟,就是由于民众不敢与闻国事,不敢批评国事,人人守‘明哲保身’的遗训,‘独善其身’的所谓好人愈多,公众的事业愈不堪问……”并且指出,“负言责”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这样,“如为偷生苟存计而作违心之论,以欺骗民众,这就根本要不得”。不仅如此,他还反对那种不痛不痒的圆滑作风。他说:“世有虽居主持舆论地位而每日仅在评坛上作几句不关痛痒的格言式的评论,使人看了但觉暮气沉沉,摸不着他的头脑,那就是办了几百年,也未见得与社会国家有多大益处。”认为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是“饭桶”,他们的文章是“可以不必做的文章”。在旧中国,要作人民的代言人,便必然要受到黑暗势力的污蔑和攻击。对此,韬奋的态度是:据理斗争,决不屈服。他表示:“我深信没有骨气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区区既忝主本刊笔政,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的良心主张,我的言论自由,我的编辑主权,是断然不受任何方面任何个人所屈服的。”在《生活》周刊面临被查封危险时,他重申:“记者所始终认为绝对不容侵犯的是本刊在言论上的独立精神,也就是所谓报格”,“宁为保存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1932年,有人一会儿攻击他是右的“国家主义派”,一会又造谣说他加入了“左翼作家”,对此,韬奋的回答很明确:“我不管{十么叫‘左’,什么叫‘右’,只知道就大多数民众的立场,有所主张,有所建议,有所批评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韬奋对于“言论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具体解释,他说:“所谓言论自由,就新闻业的观点看来,最简单的是真实的消息要让民众看得到,正确的评论要让民众听得到。”“所谓独立自由,即永有其为民族为民众的福利而奋斗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可见,他所主张的新闻工作者的“言论自由”和“独立精神”,并非超阶级、超党派的个人主义,而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利益完全一致的,他所要维护的仍然是“作人民的喉舌”和“耳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