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学的断想:编辑的读书法(1 / 1)

心路历程 雷群明 1213 字 3个月前

在当今社会里,人们要吸取和更新知识,一条重要的途径是读书。读书不仅要因时而异,因书而异,因人而异,而且还要因工作性质而有所不同。编辑由于工作性质决定,读书不能同于一般的读者或专业工作者,而必须具有鲜明的特点。否则,是很难编出满意的书刊来的。

在我看来,编辑的读书法至少应有以下几种,它们对于丰富编辑的知识和在帮助编辑做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各不相同的。

一是“鲸吞法”。就是像鲸一样张开大嘴,把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尽量都吸收进来。鲁迅说的“随便翻翻”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它的作用主要是开阔思路和眼界。编辑是“杂家”,知识面要广,读书要“杂”。编辑有专业之分,读书则不能局限于本专业,要有“无书不读”的雄心;图书有好坏之分,编辑则好与不好都可去翻翻,好的可以相师,坏的引为戒鉴,即使含有某种毒素的书刊电不要划为“禁区”,要有不怕“中毒”的勇气和“消毒”的能力。

当然,所谓“鲸吞”,虽说可以吞得多些,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作为个人,能“吞”进的东西毕竟有限。因此,也有一个选择最佳“鲸吞”方案的问题。可供选择的办法之一是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浏览(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去看),知道里面大致上有些什么品种,各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地方的图书大都是分类放的,对于编辑了解同类书的出版情况最为有利。

办法之二是多读目录书和提要书。记得鲁迅谈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说过,翻翻它可以使你养成好似看了许多书似的。因为它只用几百甚至几十字就把一本书的作者、版本、源流以及主要内容都谈到了。如不是专门研究,而只是略作浏览,也就可以对付过去了。现在,这类提要式的工具书多起来了,对编辑学习是有利的。

办法之三是多看报刊上登的书刊广告,包括各种新书预告、征订目录和书讯报纸等等。因为图书馆和资料室限于条件或其他原因,很少可能将书刊买齐收全,多看这方面的东西,就可以补充有可能被遗漏的许多信息。

二是“定向法”。就是选择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分支作为攻读的方向。目的是在杂中求专,不断丰富和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编辑的知识面要尽可能广一些,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譬如,作者可以是“杜甫专家”、“李白专家”、“《红楼梦》专家”,编辑如果有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的较丰富的知识。就要算知识面广了;如果再有较扎实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以至于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等知识,就更广了。现在,一般的出版社多是专业性的,大多数编辑的编书范围大致总有个框框,很少有“古今中外,文史哲经”无所不通的通才,因此,编辑完全应该也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选择一二个重点攻读方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与作者交往的分量、提高书稿的质量,而且也可以为自己着书立说创造条件。

三是“辐射法”。就是以一点为中心,不断向外围空间扩展。具体地说,就是每接受一本新的书稿后,即以它为出发点,并围绕它来读有关的书刊。譬如你编一本关于古代神话方面的理论书,你可以以这本书稿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去探寻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它里面提到的作家作品,也要看看它里面没有提到的同类型的书籍。这样,一方面可借以比较,鉴别稿件质量的高下,另方面,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一本书好比围棋中的一个“眼”,编的书越多,活动的天地就越广。日积月累,编辑的知识面就会逐渐扩大起来。

四是“反思法”。就是边读边思考,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编辑是编书的,要带头破除“写在书上的都是对的”这样的迷信,否则,就不可能编出超越前人的书来。这种读书法还可以养成一种编辑的职业敏感,以至于一看到书中有内容方面的错误或字、词、句甚至装订等形式方面的缺陷,就能近乎本能地作出反应。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志对一般的着作可以这样做,但对于权威、名人的着作则不敢或不愿去“反思”,而是以“全盘接受”的态度去对待。其实,这无论对权威、名人本人也好,对繁荣学术文化也好,对编辑的提高也好,都是有害无益的。编辑应该以率先发现问题或缺点为己任。

五是“预习法”。就是像学生预习功课那样,尽可能提前阅读新的出版物,以吸取最新的信息。它的作用是使你能不断跟上处于“知识爆炸”阶段的时代,能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根据一些同志的经验,“预习法”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一)尽早阅读新书。不少图书馆,资料室都把新采购的图书集中陈列出来一段时间再入库,编辑应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浏览一番,有的可以只看看书名,有的可以看看前言、后记和内容提要,有的也可以选一点内容看看,对路的,则借出来全读或精读。有条件的,也不妨翻翻各种“新书预告”,以获得最新的信息。

(二)连续定期阅读有关报刊。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确定几种报刊,连续不间断地阅读,既可以获得某一方面的较系统的知识,又可以了解该方面知识的最新发展情况。这样,知识的链条就不至于脱节或中断。

(三)直接阅读外文书刊,获取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韬奋要求编辑“至少懂得一种外国文”,目的也是为了多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和途径。在当今开放的时代,国外交往频繁,会外文显得尤其重要。许多东西如果等到翻译出版之后再去读,即使将来印刷周期能缩短,也是永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

在读书时,最好辅之以动手,看到书刊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可随手记下它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出处,用以备查:较长和较重要的资料可制成卡片或复印保存起来。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是如此,编书尤其是如此。平时如能注意积累,编书时就不至于有“恨少”的遗憾了。

以上所说,仅是“愚者之一得”,当然更谈不上全面概括,而且,这里谈的“读书法”,主要目的还在于通过读书而编好书,至于为了研究或其他目的,读书的内容和方法也尽可以不同。另外,编辑读书还得有时间、有经济条件和其他物质条件(如房子、书架等),这些都是本题以外的事,这里就不多说了。

(《上海出版工作》1985年第3期,署名: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