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质量意识与市场意识(1 / 1)

心路历程 雷群明 1352 字 3个月前

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为出版部门应如何贯彻落实,我们还处在学习阶段,只能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

出版社现在多数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从“性质”来说,似乎与市场经济不搭界;如果从“管理”来看,则也应同其他“企业”一样,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以此来规划我们的工作,转变我们的观念。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怎么做?我们的没想和做法是:

一、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按汁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来自上面和左邻右舍的硬性指令和指标,将会逐渐减少,而同行之中的竞争将会大大加剧。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天下大乱”呢?这是不少人为之担心的。也难怪,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于一切听上面安排,自己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如果谁没有“婆婆”,也要千方百计去找一个甚至多个“婆婆”来管自己,一旦上面没有人作“指示”、下命令,有些同志就会无所适从,生出无穷的忧虑,害怕一窝蜂乱出书,害怕坏书、平庸书泛滥,等等。其实,这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在背后起作用的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图书既是商品——哪怕是“特殊商品”,它也必然要受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很明显,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经得起考验,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编辑工作中首先要强调质量意识,要追求无愧于中国一流水平的高质量,用高质量的精品占领国内市场并开拓国际市场。前些年,学林出版社与香港合作出版的高级精美画册《中国历代服饰》、《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隋唐文化》,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民居》等,之所以在国内外获得好评,并在国内外连连获奖,出版多种外文版,就在于它们从内容到印制都是创新的、第一流的。今后,我们将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规划出一套“中国古代文化”系列,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在操作。国外有人风闻此讯,正与我们谈判合作出版事宜。另外,即将推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止系列”,不仅要求书中所收内容要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装帧印制也要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要追求高质量,以便在竞争中求胜。

当然,强调质量意识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学林出版社每年初版新书100种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是自费图书,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每一本书都当作精品来制作。都是精品,也就没有了精品。但是。一般图书即使不当作精品做,也要尽心尽力把它出好,不能“拆烂污”。“无错不成书”的情况要尽量设法减少直至消除。我们打算在出版局拟订的《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制订学林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估办法,明确要求、奖惩及检查措施。与此同时,对现有编辑实施考核上岗办法,以书面考试同平时考核相结合,一次不及格者,给予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者,暂停编辑资格,半年后再给予一次考试机会。这样,既可以提高图书质量,又能促进编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增强市场意识,树立效益观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社无所谓市场意识,出的书有新华书店包销,能否销出完全与出版社无关。近几年来,情况有所变化,出版社自办发行并且所占份额逐步增长,不少出版社逐渐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让编辑“下海”,直接参与图书市场的流通,似乎还不多见。学林出版社这方面可以说还没有起步。大多数编辑只管埋头组稿、编书,至于发行情况如何是不大关心的。这也难怪他们,因为一来过去并没有对他们提出关心市场的要求,二来关心市场与否与他们个人的利益关系不大。

数年前我曾经要求编辑每人与附近的书店交朋友,常去走走,关心书的行情,关心本社图书的发行情况。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最后是不了了之。选题报告书上有一个“经济效益估计”的栏目,一些编辑也是漫不经心地对待,或者根本不填,或者仅凭拍脑袋而随便填写,以至失去作用。我社许多图书印数过少、成本高,出现亏本,但编辑往往不以为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是否还要出亏本书?这个问题还没想好。照理说,是应该不出的;但有些有价值的学术着作恐怕还要继续实行“计划亏损”。不过,从指导思想来说,在加强编辑社会效益意识的同时,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并不是简单地讲赚钱,而是有更广泛的含义。首先,要使所出的图书能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无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总要能有点社会效益,就是亏本,也要亏得值得。其次,要使图书尽可能有盈利。应该承认,在目前条件下,图书的质量与盈利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我曾把图书分成四类:一类是有名(社会效益好)有利(经济效益好)的,要多出;二类是有名无利的,要有计划地出;三类是有利无名的,要适当出;四类是无名无利的,不能出。学林出版社一年出版的100种左右的新书,按承包数计算,大约平均每种要盈纯利4 000元才能完成承包任务,扣除“计划亏损”和保本微利的品种,剩下的品种盈利的任务很重。我们让大家都知道这些情况,而在此之前,不少同志对此是不了解、不关心的。

为此,我们打算采取这样几项措施:一是把全社的承包任务分解到每一本书,再承包到编辑室,进行考核,同时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原则上是完成品种、字数、符合质量要求又完成利润指标的才有奖励(包括超编奖励),否则,即使超品种、字数再多也不予奖励(计划亏损的除外)。超额完成利润指标较多的,按一定比例重奖,上不封顶。而因责任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的,也应作相应的扣罚。

二是鼓励责任编辑参与图书发行。图书的盈利与否关键在发行,发行上不去,好书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发行要上去,要鼓励编辑参与。现在,编辑与发行之间十分隔膜,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是如此,编辑与本社发行部门也是如此。编辑参与发行包括写好征订文稿,作好广告宣传,组织书评及促销活动,主动出击扩大订数,积极协助发行部门推销好书等等。除了加强编辑这方面的责任心之外,也要有相应的经济激励办法。

三是努力降低成本,缩短出书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出版社有形的浪费十分严重,如办公用品、水电等造成开支庞大;但更严重的是无形的浪费,主要是冗员过多和出书周期过长。这里的问题早就存在,但一直未引起重视,或虽然重视,但没有适当的大气候,也没有办法解决。现在有了好的大气候,提供了改变现状的大好时机,就可以有所作为了。当然,这里牵涉到许多复杂问题,不是一个早上便能解决得了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既要有质量意识,又要有市场意识,二者不能偏废。

(《出版科学》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