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韬奋”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最早用于1927年9月25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的“小言论”《大失所望》,以后,因为经常使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原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了。韬奋早期曾用过十几个笔名,为什么特别喜欢“韬奋”这个名字呢?他曾对人说过:“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不懈的奋,他就是要以此自勉。
韬奋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于一个已经破落的“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名子律,号春谷,曾中过拔贡。祖父名晓村,号舒宇,小时候跟母亲讨过饭,靠苦读考得七品小官,在福建永安、长乐做了几年知县,因官声好,升为延平知府。1900年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江西余江县东乡沙塘村,后因病去世。韬奋的父亲名国珍,号庸倩,在祖父退职以后,带着妻子儿女,由延平迁居福州,在盐务局里做事。大约在1915年,举家迁往北京,在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部印花税处当科长,薪水不多还往往要打折扣,时常穷得身无半文。但他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向往“实业救国”的道路,不自量力地与几个朋友一起想筹办一个大型纱厂,结果厂未办成,反而落下一身巨债,以致潦倒终身。但他这种“实业救国”的思想对少年韬奋颇有影响。韬奋的母亲查氏,是浙江海宁人,15岁出嫁,29岁不幸病逝,生了3男3女,韬奋是长子。她是一个聪明、贤慧、勤劳的妇女,知书识礼,并且喜欢看小说,还能有声有色地讲给别人听。韬奋说,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她对孩子非常慈爱,善于勤俭持家,为了支撑家用,她总是“节衣缩食”,不仅孩子的衣服都自己动手做,而且还从外面揽一些针线活来做,常常忙到深夜。她的勤劳和慈爱,在韬奋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韬奋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1937年,韬奋在监狱里曾经写下了“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的着名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