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厚度》
———是为陈骥先生《心尘》后序
心尘:心中的灰尘,喻杂念。南朝·齐·张融《答周颙书》有云:“至夫游无思,心尘自拂”。
我没有见过陈骥先生,对他的关注缘于一个文字浸泡的灵魂———那种独自前行的伟岸,家国情怀的流淌,以及至善至爱中升华的写作视角。走进陈骥先生的《心尘》,里面没有创作的冲动;没有语言的浮华;没有名利的渲染;或者说,没有文字,单单的就是生活。《离异的孩子》“滚”、“挤”、“窥”……“羊妈妈……给羊娃娃……奶……,我也要……妈妈……奶……”【获2017。08《微型文艺》同题“羊”一等奖】,无论语言、动作、标点,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情感冲击力,这都是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真切的观察、宁静的思索、纯粹的触摸。
阅读陈骥先生的作品,随处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彻悟,对生命的**。
走进他的《母爱》、《爱是无声的》、《假如有来世我做你的娘》,我几欲成泪,我一次次被他深沉、执着的爱感染,他的明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生活的积累,基于一个人的胸怀所到达的精神高度,以及一个人的勇敢所取决于直面剖析的人性弱点。
起初,我也只认为陈骥先生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爱好者,因为我是知道他的年龄和职业的。而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行走在心灵隧道的过程,要承载起新历史时代文学的重量,不仅仅是对文学的偏爱,它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要力求用文字去帮助人们从心理和精神上健康强壮。陈骥先生做到了,他的《学会另一种感恩》就是立足于一种深远的思考,其深邃的文字是站在高山之巅的磅礴胸襟,是生命恣意开放的闪亮,是精神虔诚的朝拜。无论喜忧,他探究的每一道风景都是一种大彻大悟。
然,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态度,尤能体现陈骥先生的人品,他的求学精神,他在平平仄仄间折射的纯真、厚朴的品质——宽广、深沉、澄澈之美,驰逐在岁月的长河,闪耀着他对文字矢志不渝的情怀,也足见他是一个极赋文化责任感的干干净净的文字行走者,他始终在寻求一条文字国度里的大爱之路。
陈骥先生对文字的尊崇有目共睹,他多次获得省级、地市级,及各类文学创作奖。文孕其人,人漾诗意,我想陈骥先生不仅是让我们在感受文字,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他靠着自己的勤奋爱着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吸收、借鉴、提升。
我相信,陈骥先生给自己确定的生命方位。他同自己的笔,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己的大爱,涤净着繁复的生命之尘,升华着高远的生命价值,彰显着厚重的生命高度。
木子于方寸阁
2017-11-21
后记
匆忙之中,搜集自己三十年来胡涂的作品,多年来一直想付梓,一则经费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二则水平有限,如此堂皇的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晒一下,又忐忑不安。
最初的写作是在1987年高三后半学期,一篇杂谈居然上了《甘肃日报》的副刊,从此文学的梦做得令人发笑,以致高考前夕,在英语课上,构思一篇小说的框架。残酷的现实:二分之差高考落榜,当时的家境再不允许我东挪西借交补习费复读了,正如做农人的父亲当时说的:“你能读完高中,已不错了,你两个姐姐连一天学都没上。”庆幸那年县政府招考民教,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暂时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
岂料,我们这些八四后的民办教师,直到2011年才准许合格的代课教师“参加全省一万名”,这就是我写中篇小说《山魂》的缘由。
残酷现实并没有击垮我,倒使我变得早成熟,倔强任性。
我应该感谢生活,让我饱尝了人间的许多酸甜苦辣,接触了许多下层人的艰辛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挚爱,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写作下去。如:《履霜》中的“佩筠”,《山魂》中的“安悲鸣”,《哑娃》中心底纯真的哑娃,《傻双旋》中憨厚勤劳的双旋……生活本是多元化,有美的一面就有丑的一面,如:《乡村二“能人”》中胡运权的专制,王守义的奸诈,《争僵尸》中道德沦丧的大笨夫妻,二笨夫妻……因自己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作品虽出版了,也给自己带来遗憾。
借此以
七绝 感谢
冬草枯黄陋室凉
多年耕作苦心忙
欣愉不吝赐儒墨
鞭策扬帆又起航
感谢为我的文集赐墨宝的原平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顾问的李业辉老师,感谢为我的文集做前序的平凉市作协副主席荆爱民老师,感谢为我的文集作后序的河北文友木子女士,相识于文字之中,是一种清浅的禅意。
(2017年10月1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