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无情迁移,并未轻易冲淡我脑中的印记。当共和国的日历重翻到四年前的某一天时,我的心中不禁为他的悲惨结局而颤栗起来,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竟那样忍心抛下年迈的慈母,未成年的妹妹,以选择自杀的道路来解脱困惑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沉思一番。
他是我的同学,系庄浪县南湖中学八七届高三毕业生。童年时,无情的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父爱,本以贫寒的家境就更悲惨了。
母亲一手牵着他,一手携着啼饥号寒的妹妹,走村串户,靠乞讨度过了他的童年。后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体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就披星戴月,千辛万苦,竭尽全力供养他从小学读到中学。无论农活多么忙,都不许他插手。为了报答慈母的拳拳之心,他十几年如一日,刻苦努力,狠命拼搏,希冀跳出农门,摆脱困窘的家境。
可是努力并没有等价的回报,命运之神似乎同他作对,两年复读,两年均差一分多。同学们为他叹惜,老师为他惋惜。第三年,在母亲严厉的催迫下,他又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可是考试结束后一估计分数,他的希望又落空。自以为“无颜回见江东父老”,郁郁闷闷留下“十年寒窗两茫茫,不思量,徒悲伤,千里荒郊,无处话凄凉”的诀别书,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岂料,一个月后,送来了一张录取通知书。悲哉!悲叹之余,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的中学生意志如此薄弱,经不起一点挫折。
因此加强中学生“挫折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强者的召唤,这是社会的疾呼。改革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不仅要培养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生存的竞争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无论对娇生惯养的城市孩子还是对知识贫乏的“希望工程”的孩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也是为振兴民族,发愤图强国家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