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正午的阳光在白雪映照下格外耀眼
——为陈骥先生《心尘》序
已然是深秋了,我走进柳湖公园,走到绿地广场,倾听着杨树、柳树落叶的声音,感知着脚底下落叶沙沙作响,这个季节,文友们又在为秋的离去、冬的到来抒写着各自的感叹。
我急匆地走回家,还有陈骥先生的《心尘》等着我呢。
我不是用一口气看完《心尘》的,因为这本书稿太长,因为这本书稿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再一次地去读它,再一次地去思索,一遍遍地悦读,仿佛一个人坐在深山里,在孤寂的秋夜,熬着浓浓的罐罐茶在品味人生,熬茶柴得是长在深山里的枯树枝,茶叶是长在深山的老陕青,茶叶上淋点清油,拌点粗盐粒,这些佐料一定要加上,团坐在热腾腾的泥土炕上,一遍遍地将那苦茶熬淡,方才悟得人生的苦甜,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前民请教师,正在《履霜》经雪,撰写他的《心尘》。描写苦难的农村生活这是一味苦茶,相对于那些见花说花,见水说水讨巧的作家们来说,陈骥先生就像那苦涩的罐罐茶,显得与其他作者不大合群,但他如那履霜经风的蓝**,把自己对人生、对大自然的感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进不了达官贵人的雅室,但却是乡民村姑的喜爱,民请教师当然不代表大众全部,但是对那些有民请教师身份的人来说,那是人生的机缘,或苦或甜,那是由不得他的,更有比民请教师生活不如的人们,但有些人巧巧地就进入了民请教师的行列,那么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歌颂惯了风花雪月的人来说是永远理解不了的,也永远不愿正视的,但是这群人确实存在过,生存过,那么描写民请教师的人就是值得尊敬的,是永远值得肯定赞扬的。虽然安悲鸣(《山魂》主人公)们是苦难的,但是他是有大志(达志,民请教师安悲鸣儿子的名字)的,也是志强(志强,《履霜》主人公佩筠的儿子)的,我感到了正午的阳光在白雪映照下格外耀眼,我看到了陈骥那充满正能量的一枝笔,正在抒写广大可敬可爱的农村父老乡亲,正在努力表现陇东广大妇女身上那种坚毅、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长篇小说《履霜》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位28岁丈夫就去世的农村妇女形象佩筠,这个人物形象描写是准确生动的,描写是成功的,作者生于陇东,长于陇东,工作在陇东,对陇东乡土人情把握极准,平时又注意涉猎一些风土人情习俗,一满满的乡土味,像极了陇东山区那苦涩的罐罐茶,他一杯杯地捧给你,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真诚与鲜活,如蓝**那样旺旺地开在你的眼前,让你不忍离开企盼迷离的目光,通篇带有乡情乡土味的细节描写,只有长期生活在陇东农村的人才能体会的了,才能体味到其中三味的,比如“树上一只喜鹊好不容易等到佩筠离开,‘喳喳’一声, 落在坟堆上, 头一点一点吃泼撒的祭品”(《心尘》),这样的喜鹊吃坟上祭品细节,没有在农村上过坟,没有见过喜鹊的城里人是写不出的;引用恰当的农谚,“五黄六月各顾各, 寒冬腊月亲戚多,”“二、 八月, 日头碗里转, 巧妇难做两顿饭” 等等,这样的农谚俗谚给全文增添了不少亮色;用失去雄燕后由雌燕养育四只雏燕的细节描写,让佩筠从雌燕养育四只雏燕中汲取活下去的勇气,她一步步地在丈夫去世后,从寒冬腊月用火烧冻地接通水管开始,到在建筑工地做饭、爆米花、补鞋,她为了爆米花走小路,先送孩子走一段险路,放孩子在山神庙,再取爆米花工具时的徒劳往返,那种自强不息的细节描写,一直贯穿到小说的结尾,而在描写既要养育婴儿又要务做农活时的种种磨难,那是只有亲身养育婴儿和做过种种苦重农活的农民才有的感受,没有用心观察体会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从这一点上看,陈骥绝对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和曾经的农民,结尾也不是惯常见的那种大团圆式,当佩筠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志强养育成人,让他大学毕业,工作后志强并未真正志强,他抛弃了青梅竹马的未婚妻文箬,巴结上权贵,虽然升官了,因为贪腐被纪委调查问话,企图自杀时,不认他的母亲佩筠又出现在他面前,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人有更多的联想空间,这样的小说把一个陇东失去丈夫的青年女性描写的活灵活显,让我困惑不已的是,陇东女性这种特有的坚毅善良品质是从哪个世纪经过了多少代母亲多少万年苦难遗传基因的筛选留存下的伟大品格,这种优秀的品质让我赞叹不已,我为陇东有这样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女性而感到骄傲。我以为这篇《心尘》是可以拍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名就叫《山**》,虽然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部着名长篇小说同名我也不顾忌了,这正是这部长篇小说所以能站起来流传下去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再读《心尘》的根本动力。
除过长、中篇小说外,陈骥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也很可观,有一些微型篇什写得更巧,比如这篇连标点符号算上仅有117字的《离异的孩子》:“一束阳光不偏不倚照在后院门上,?小男孩滚下炕,?挪步到后院的门前,?偏着小脑袋挤在门缝里窥后院里一头奶羊给羊羔哺乳。
从地里回来的他,?望着儿子的憨态,?会意地笑了。
‘羊妈妈……给羊娃娃……奶, 我也要……妈妈……奶!’?顿时,?他浑身瘫软,?泪水啪嗒啪嗒直流。”获得了2007-2008 年 《微型文艺》 同题 “羊” 一等奖,达到了作者创作微型小说的最高程度,他的一些短篇和微型小说仍然关注着乡村、关注着农民生活,如果作者能别太在着急主题的表达,更注意字、词的使用,他的短篇及微型小说会与他的长篇、中篇一样达到较高的水准。”
收在《心尘》集子中的散文,描写的题材同样是作者那种爱的浓的化不开的陇东乡村生活,《记忆中的年味》《一只春寒中的蜜蜂》《故乡的杏树》《一双布鞋》与《苜蓿芽》一样都是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农民情结的产物,都是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广大的陇东乡民会因为你描写他们的多彩生活感谢你的。集子中更多的文章需要亲爱的读者去欣赏、去感知,去点赞。
有一年我到庄浪县去,在紫荆山城墙边上,遇到了一朵朵拥簇在一起盛开的蓝**,那时,西风正紧,寒冬已临,蓝**为了盛开那满腔的痴情与热爱,在墙头地角路边,拼着命追赶着西北风盛开起来,这在干旱苦叫的大西北,是一种烈性挣命的呐喊,于是它就为自己争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蓝**,并入**之列,在牡丹花、玫瑰花难以开放的时节,给大西北那片苍茫大地上凭添了几分绝好的色彩,这正是《心尘》得以出版的根本原因。
是为《心尘》序。
荆爱民
作于2017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