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 李世民、玄奘、王羲之联袂打造的国宝级文物(1 / 1)

国宝小档案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尺寸:高315厘米,宽141厘米

出土地:唐长安城修德坊弘福寺内

馆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馆

供图:西安碑林博物馆

主讲人:白雪松

您好,今天我要为您介绍一件由李世民、玄奘、王羲之三位“大咖”联袂打造的国宝级文物——《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

这方碑石高315厘米,宽141厘米,共1904个字。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刻碑呢?最根本的理由还是因为纸和绢比较脆弱,难以保存长久,有一句话说得好,“竹帛难存,金石永固”。碑石就像古代的硬盘,能够跨越千年,为我们保存先贤留下的信息。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这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的身前摆放着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在它的身侧摆放着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夹在“颜筋柳骨”之间的它,被称作西安碑林博物馆最“贵”的石碑!它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概括来说就是,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原型)从西天取经回来,唐太宗李世民给玄奘写了一封表扬信,这方碑石就是花了20多年的时间,用王羲之的字刻成的表扬信。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给唐僧写表扬信?书圣王羲之是东晋人,已经逝世几百年的他怎能在唐代死而复生亲自写字刻碑呢?一方石碑,又为什么会花20多年去镌刻它呢?让我来为你一一揭秘。

李世民为唐僧写表扬信

首先,先为您介绍唐朝当时的背景。佛教在汉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一时之间,名寺古刹林立,高僧辈出,玄奘法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玄奘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偃师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但是,“三藏法师”并不是唐僧一个人独有的尊称。《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指的是《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最早门徒的教义,《律藏》规定了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论藏》为佛教各派学者对佛教教义的论述解说。通常,人们把一些通晓《三藏》的得道高僧尊称为“三藏法师”。

我们再回来说唐僧,他13岁时到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17岁起,开始遍游四川、荆州、河北、长安等地,访求国内名师,遍读佛教经典,被称为“佛门千里驹”。他在游历的过程中,深感佛学界对佛经教义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便下决心赴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

跟1986年版电视剧中的情节不同,唐僧并不是以“御弟哥哥”的身份,并在孙悟空等人的护送下去西天取经的。事实上,唐僧是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偷渡到印度的,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允许,也没有拿着所谓的通关文牒。唯一跟电视剧的情节相同的是,他确实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才抵达印度。到了印度之后,他遍访印度高僧,学习最高深的佛法,精通了梵文,并与印度戒日王会晤,得到了优渥的礼遇。在戒日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参与佛教的辩论大会,战无不胜,并被尊为“大乘天”。

终于,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僧携带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佛经657部回到了长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唐太宗李世民似乎忘了当年阻止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对唐僧礼遇有加,不仅赐给他法号“玄奘”,还让他在国都长安的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唐僧上表请求皇帝为全部经文作序,唐太宗李世民欣然应诺,亲自为唐僧的谢表和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序,还让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作记。

因此,《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上一共刻了五部分文字: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唐高宗李治写的记,两人给唐僧的回信,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尤其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据说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也是唐僧翻译的1335卷佛经中最为老百姓所熟知的。即使你不是佛教信徒,也一定知道其中的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吧?其实,这句话说的不是让你不要贪恋美色,它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本是要使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让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念,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因此,《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上一共刻了五部分文字: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唐高宗李治写的记,两人给唐僧的回信,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书圣真迹中的精华

当时主持刻碑的怀仁和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碑上的内容是由皇帝、太子和唐僧三位身份尊贵的人亲自撰写的,那书写文字的人该找谁呢?选择已经名动天下的褚遂良,还是初出茅庐的颜真卿呢?其实都不是,怀仁和尚选择了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人,出身于门阀贵族,大诗人刘禹锡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乌衣巷》中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字指的就是王导、王羲之领衔的山东琅琊王氏。出生顶级门阀的王羲之有一颗艺术家的心,他拜卫夫人为师,博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在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上都有极高的造诣,被称为“书圣”。梁武帝、唐太宗都是他的超级大粉丝,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他的书法到了痴迷的地步,还让人收集全天下的书圣真迹,将近3000页。唐太宗为了得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甚至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

这还要从隋朝一位高僧智永说起。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兰亭序》由先祖传给了他。智永圆寂之前,又把这幅字传给了弟子辩才。按理说,唐太宗如果直接开口讨要的话,辩才怎么都要给。可是,唐太宗琢磨着,如果直接夺人所爱的话有点影响他的好名声。幸好有个叫萧翼的大臣,帮他解决了问题。原来,萧翼装扮成一个落魄书生,到了辩才所在的浙江绍兴永欣寺,并靠才华吸引了辩才的注意,两人越聊越投机。有一天夜里,萧翼用计让辩才和尚喝得烂醉如泥,还从他的口中套话得知《兰亭序》藏在房梁,于是成功骗得真迹后离去。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视作珍宝,日日临摹,并把临摹的《兰亭序》赏赐给有功的大臣们。传说《兰亭序》在唐太宗死后随葬在唐太宗昭陵,自此不见天日。

因为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用书圣的字来刻这方碑是能说得通的。但是王羲之为东晋人,人死而不能复生来写字,这可怎么办呢?

怀仁和尚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思路是:书圣王羲之虽然已经不在了,可是他的书法作品还有呀,如果能从他纸上的真迹中挑选合适的字,集在一起,不就可以拼出整篇文章,并刻成碑石了吗?不过这件事情可不容易,怀仁首先向内府借来王羲之的书迹,从中精挑细选了合适的字。有些字找不到就在民间贴榜征集,花重金去求购这个字,一字换一金,据说总共花了千两黄金,所以此碑又被称为“千金碑”。如果有些字实在找不到,最后只能选择拆偏旁部首后再重新组合,比如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就是重新结合到一起的。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刻这方区区1904字的碑石竟花了怀仁20多年的时间。事实上,在咸亨三年,也就是公元672年此碑正式刻成,立于长安大慈恩寺的时候,唐僧已经圆寂八年,李世民更是逝世23年之久了。怀仁,一个长安弘福寺的僧人,不以书法著称,却凭借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之心完成了这桩伟大的书法事业。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使得他刻的此碑上的字迹错落有致、气韵生动、风神潇洒,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韵味。《兰亭序》中有21个“之”字各不相同,因而被书法爱好者津津乐道,而在这方碑中竟有36个“之”字,而且大多不同。

时至今日,全世界范围内王羲之的墨宝真迹都找不到了,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都是其他书法家的临摹版本,而这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竟是从已经失传的数千张书圣真迹中所挑出的精华摹刻而成,可以称作“国宝中的国宝”了。

书法碑石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因为语言在书法大美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欢迎您来西安碑林博物馆看看这方旷世名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细节图(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细节图(二)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细节图(三)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细节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