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百色手斧 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
国宝小档案
年代:旧石器时代(距今80.3万年)
尺寸:高20厘米,宽13厘米
出土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杨屋遗址
馆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供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主讲人:黄怡
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是一件看似毫不起眼,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的文物,它就是百色手斧。
“百色”是广西的地名,也是这件文物的出土地(百色盆地)的名称;而“手斧”则是一种常见的史前石器。但它看起来与天然的石块差不多。然而,在2000年,百色手斧登上了世界著名的学术杂志《科学》(S cie n c e)的彩色封面。为什么这种粗糙的石器可以成为权威学术杂志的封面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84年前。
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理论
84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 L. Movius)带队到东南亚考察时,在缅甸北部等地区发现了大批仅单面打制的石器。根据东亚石器的特点,以及其与欧洲、非洲文化存在的不同,他在欧亚大陆的中部画了一条著名的“莫氏线”,并提出“两个文化圈”的理论。他将旧大陆早期人类划分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拥有者:一种人类掌握了进步技术, 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 如欧洲、西亚和非洲阿舍利时期的典型石器;另一种人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条无形的“莫氏线”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灵巧的直立人同他们不那么聪明的东方(亚洲)兄弟分隔开来。莫维士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文化上“保守的、滞后的边缘地区”。他解释说,在过去200万年间亚洲气候保持稳定,林区面积少有变化。这种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缺少刺激,使他们不思进取,世世代代都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大型工具生产的规范性所表现出的人类较高的筹划和技术能力在东亚并不存在。
尽管一些考古学家不同意“莫氏线”理论,但东亚的确缺少能够体现人的行为能力和技术进步的早期石器。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东方的早期人类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
然而,随着近现代东亚旧石器考古特别是中国工作的开展,大量的文化遗物出土,对“莫氏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197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广西百色盆地西端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随后几年里,地方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将遗址的数目增至几十处,采集石器的标本增至数千件。从那以后,百色盆地就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百色盆地是广西西部的新生代盆地。在盆地内的老第三纪湖相地层之上,广泛发育一种很有特色的、由河流堆积演化成的第四纪砖红壤层。这种酸性堆积没有保全动物化石,却保全了大量打制石器。
1986 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在从百色盆地采集回来的石器标本中,惊奇地发现,这些石器中有与西方阿舍利文化[1]相同的手斧!
在百色盆地发现手斧,证明东西方的早期人类文化并无差异。那么,百色手斧出现的年代有多远?能不能成为挑战“莫氏线”理论的有力证据呢?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百色盆地西部的百谷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终于发现了一种与石器共生的,并且可以澄清石器年代的特殊物质——玻璃陨石[2]。
据地质学家推测,几十万年前,一个巨大的陨石撞击了亚洲的东南部,碰撞形成的玻璃陨石散落到了百色盆地。当时在盆地活动的人群,利用河滩的砾石制作石器。落下的玻璃陨石和石器一起被后来洪水所沉积的淤泥覆盖,永久地埋在地层中。因此,玻璃陨石形成和落地的年代,就是与它们同层位的石器被制作、使用和丢失在地上的年代。
中科院考古专家们立即对玻璃陨石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得到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73.3万年。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又通过“氩氩法”(一种精确的测年手段),测出玻璃陨石的最新同位素年龄是80.3万年,并明确指出百色旧石器是一个具有阿舍利技术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工业。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统治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的“莫氏线”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是,与此同时,百色旧石器的研究结果也受到相关学者的质疑。质疑的焦点是:百色盆地发现的具有传统阿舍利技术的手斧大多不是通过考古发掘所得,而是在地表发现的。这意味着玻璃陨石虽然和百色手斧在一起,但不排除人为搬动或者别的外力作用。因此,玻璃陨石的年代有可能比百色手斧早。
为了锁定百色旧石器的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搜寻。从2001 年到2004年,中国科学院、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右江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广西百色市澄碧河水库区的枫树岛找到一处更为理想的旧石器遗址。他们在距地表50厘米的深槽原生网纹红土中,发现了1件手斧和1件玻璃陨石;在探方中发现4件手斧和11件玻璃陨石,以及近百件手镐、石核、石片等石制品。整个文化层厚约1米,玻璃陨石位于文化层中部。出土的玻璃陨石表面锋利,没有搬运磨蚀的迹象。5件手斧均为两面加工,原料为沙石和火山岩,上面保留了网纹红土留下的印记,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手斧相似。这一遗址发现的手斧与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都是距今80.3万年。这为进一步确认百色手斧的年代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百色手斧的制作工艺
百色手斧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看起来非常粗糙简陋,但在几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它的制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百色手斧主要是用石英岩、砂岩砾石制作而成。使用直接打击法横向加工,器形硕大,制作简单、粗糙, 几乎都留有砾石面。听起来貌似很简单的方法,但它首先要求打制者在工作开始前脑海里就已经有“设计图样”。与随意性较大的砍砸器,甚至未经加工的石片相比,手斧的形状比较规范,有“标准化”的倾向。手斧的正面、侧面、底面基本对称,这说明古人在制作前已经设想出手斧的形状,再有意识地按照预先的目的和一定的规范工序来进行技术比较复杂的制作,这是一次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进步。甚至可以说,手斧所体现出的对称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其次,它要求掌握一定的技巧。当然,还需要合适的石料。所以,手斧是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是测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百色旧石器的发现,把人类在岭南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80万年前。而百色手斧的制作工艺,则展示了东亚早期直立人的行为能力和高超的石器工业技术。2001年,中国国家科技部将百色旧石器的发现研究成果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发现一起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块小小的石头,推翻了看似庞大、难以撼动的“莫氏线”理论,也再次让西方人对古老的东方文明有全新的认识。百色手斧虽然貌不惊人,可是在它的身上,却闪耀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光辉。
参考文献
a 彭书琳. 百色考古:揭开广西最早的辉煌[J]. 大众考古. 2014(05):19-26.
b 侯亚梅,黄慰文. 关于旧大陆早期人类文化发展格局 ——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J]. 中国科学院,2001(01): 56-58+35.
c 黄慰文. 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J]. 化石. 2001(04):2-4.
d 谢光茂. 百色旧石器遗址群:手斧挑战莫维士理论. [J]. 中国文化遗产. 2008(05):105-108.
[1] 阿舍利文化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手斧是阿舍利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器身轮廓通常呈梨形、椭圆形或长三角形,具有切割和挖掘等功能,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重型工具。
[2] 玻璃陨石俗称雷公墨,是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时,由飞溅而起的熔融地球物质在空气中骤冷落地、凝固而成的一种玻璃质感的黑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