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巴门尼德——抽象思维哪家强?(1 / 1)

在上一章,我们学了一个词,叫“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说,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都是不断流变的,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让这个世界有了运动和变化——这就是“朴素辩证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比如,有一个和他同时代的人就说:

“不对!没有一样事物是变化的!”

这是什么逻辑?我们都知道,雨过之后就会天晴,天空会挂出一道彩虹;年幼的孩子会慢慢长大成人,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变化啊!

这个人说:“你们看到的这些所谓的变化,只不过是感官的幻觉罢了。”

这个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人,也就是这一章要介绍的哲学家——巴门尼德。

1

关于巴门尼德的生平,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并不多。

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邦,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和之前的很多哲学家一样,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会促成更多的思考。

巴门尼德创建了早期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爱利亚学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我们之后会讲到的好几个著名哲学家,其实都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一大标志,就是他们一直试图从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中找寻到真正的本质,而巴门尼德可以说是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甚至可以说,他把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巴门尼德非常熟悉但坚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尤其是反对“事物变化”以及“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并不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对立面的统一。因为他根本不承认事物有对立面!

你可能会质疑,我们的感官觉得冬天“冷”、夏天“热”,这难道不是对立面吗?

巴门尼德说:不是的!“冷”只是意味着“不热”。也就是说,赫拉克利特认为“冷”和“热”是矛盾统一的,而巴门尼德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矛盾”。

按照巴门尼德的观点,世界的本原和根据是“存在”。

什么是“存在”?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

在巴门尼德看来,这个“存在”就是“一”。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第二,它是唯一的,不可分割。

第三,它是不动的。

第四,它是一个滚圆的球体。

但这东西是什么呢?你问巴门尼德,巴门尼德会告诉你:什么是什么?这就是“存在”啊!

嘿!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窝火了:这是玩文字游戏?这不就等于什么都没说?有什么意义呢?

你们还记得吗,在巴门尼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也都探寻过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大多是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毕达哥拉斯比前面说到的两位有所改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

你倒也别小看这个“数”,相对于“水”和“火”,“数”这个东西已经抽象化了,但依旧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来把握。

所以无论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还是毕达哥拉斯,他们认为的“世界的本原”,至少还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巴门尼德所说的这个“存在”,就完完全全是抽象的了,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理性和逻辑来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门尼德已经把“存在”从具体的感性事物(比如水、火,乃至数字)中抽象了出来,把它概括为一个概念——不指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

如果我们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进步,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自巴门尼德开始,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2

那么,巴门尼德眼里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呢?

巴门尼德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他用散文诗体写的著作《论自然》里,这部著作大部分已经遗失了,从残存的部分来看,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手法——通过“女神”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换句话说,他告诉读者,这些道理都是“女神”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观点。

关于巴门尼德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女神”是这么说的:

真理是可靠的,凡人的意见都是虚假的。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他所说的“存在”,他认为“存在”是这个世界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而这个世界被巴门尼德划分为“存在”和“现象”两个部分——“存在”是“真理”,而“现象”是“意见”。

这里又要做解释了:巴门尼德说的“意见”跟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意见”的意思并不相同。我们现在说的“意见”包含正确意见和不正确意见,而巴门尼德说的“意见”,它跟“真理”相对,指的是人们对“现象”发表的不包含任何意义的看法和观点,其中并不包含有价值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巴门尼德这里说的“意见”不存在是否“正确”,是种没有意义的意见,是种说了也白说的表达。

所以,巴门尼德主张:我们要走真理之路,而不要走意见之路。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他批评人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里的“言不及义”跟巴门尼德所说的“意见”是差不多的意思,指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

那么,和“现象”关联的“意见”,与“存在”关联的“真理”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巴门尼德要提倡走“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质,是人们思考的真正对象,而“真理”是人们围绕世界本质而思考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巴门尼德希望人们走“真理”之路,而不要徘徊在“意见”之路上。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些拗口和难以理解,但如果用一句我们现在熟知的话做一个解释,或许你就能够更明白一些。

没错,就是那句我们可能都听到过的话:“透过现象看本质。”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是现象,本质是有地球引力的存在;月亮看起来会发光,那是现象,本质是它反射了太阳光;人睡觉时会做各种梦是现象,本质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巴门尼德就是鼓励人们思考更本质的东西,而再进一步说,这些“本质”只是我们人类目前认知范围内的“本质”,很可能和巴门尼德提出的“本质”还不是一回事——“地球引力”“大脑皮层”这些,就真的是“本质”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巴门尼德的学说,确实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个可能我们从未去想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

3

巴门尼德的观点,其实对后来的古希腊哲学家影响很大。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在年轻的时候就和巴门尼德有过一次会面,双方进行过一次深聊,而柏拉图自己提出的“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区别的学说,尽管和巴门尼德的学说有所不同,但还是看得出有受其影响的影子。

关键在巴门尼德之后,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内的很多古希腊哲学家都开始把探求真理看作哲学家的根本任务。

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也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在这里面可以看出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

大家还记不记得黑格尔也评价过赫拉克利特——就是巴门尼德反对的那个人,黑格尔说赫拉克利特的理论是“哲学的完美开端”。当然了,一个是“开端”,一个是提高到“思想的领域”,说起来也不矛盾。

在黑格尔看来,一个人能从现象和意见里跳脱出来,认识到“存在”中才包含“真理”,这才真正进入了思想的领域。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巴门尼德虽然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论,但他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其实恰好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赫拉克利特强调世界的矛盾和变化,呈现出的是世界的“复杂”。而巴门尼德强调事物背后那个“绝对的存在”,强调“不变”,呈现出的是世界的“统一”——他们的学说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世界复杂与统一的关系。其实他们都在追寻永恒又难以言说的真理啊!

所以,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恰好可以用“辩证法”来解释,它们构成了对立统一,推动了思想的发展。

所以,黑格尔在研究了西方哲学史之后,提出了一个很有深意的命题——哲学就是哲学史。

如果我们系统了解了西方哲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观点,然后将他们串联起来看,其实恰好能印证和了解哲学思想。比如说,我们要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当然可以通过“干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降雨”这样的例子,而要解释“思想的对立和统一”,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学说就可以说明。

所以我们说,事物的矛盾统一能够推动外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观点的矛盾统一能够推动人类主观思想的发展变化。

在很多时候,就事论事的讨论乃至争论并不是坏事,反而能促进大家思想的提升和观念的进步。

同时,黑格尔的命题也给我们读这本书阐明了一层意义:

看上去我们只是在了解一些哲学家的故事,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其实是在学习和了解一些哲学的观念和理论——而且这些观点按照时间顺序,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和逻辑链。

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从这一章开始,我们所说的内容可能没有前三章那么容易理解了,有些观点可能要倒回去再看两遍,甚至要反复咀嚼体会一下了——尤其巴门尼德的学说,确实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想明白的。

但这恰恰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慢慢地入门了,不是吗?

如果哲学不需要思考,那哲学还能称为哲学吗?

人物卡:巴门尼德

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存在”。自巴门尼德开始,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知识卡1:宇宙中只有绝对的存在

巴门尼德的主要观点是:没有事物是变化的,也没有什么矛盾的对立面,宇宙中只有绝对的存在,万物的变化只是人们感官的幻觉罢了。

巴门尼德主张:“要走真理之路,而不要走意见之路。”他鼓励人们思考更本质的东西,这与后来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