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 / 1)

豕蹄内外 郭沫若 2516 字 3个月前

在中国历史上受了将近一千年冤屈的王安石,近年来已逐渐得到平反了。

谁都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严格地说,苏辙并不够格。

王安石的文章锻炼含蓄,收敛沉着,很有深度。

他爱用险仄的韵作长诗,这非有本领不能做出,可是我不大佩服他这一点,因为是出于故意做作。凡是他的短诗短文都很有味。

他的文章很见重于世,就是政见不同的反对派也不怎么反对。可是因为政见关系,为时人及后人所非难,致使他不少的著作没有传布或散佚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个经学家、文字学家。

研究经学的有两派:一是汉儒的研究方法,如东汉时的马融、郑玄、许慎等人。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研究学问,很有客观的态度。他们以为要读古人的书,必先了解古人的文字,然后才能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学说。故汉学主张先从文字学(训诂学)入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读古书的第一道难关打开,然后再去研究内容。

到了宋朝,研究学问的作风为之一变,程氏兄弟、陆氏兄弟,他们不经过文字学的阶段,以后人的知识来解释古人的文章,去寻求微言大义。他们的办法,就是凭着主观的见解去解释古人。如陆九渊说的“六经注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客观地来批评,汉学虽比较客观,但过于依傍;宋学则偏于主观,依傍亦未能免除。

到了清朝,考证学发达,提倡汉学,就把宋学打破。这在第一步上可以说是正确的。乾嘉学派中的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皆为汉学大师。他们主张先将古代文字弄好,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方面。

但是在清代,学说有了限制,凡是含有思想色彩的学说都不准谈,连《公羊》、《谷梁》,都在被禁之例。因此一些学者就走上了支离破碎的考据的道路,就像着了迷的巫神一样,永久闭着眼睛兜圈子。

王安石研究学问的方法,与程、朱、陆等不同。他注意到文字学,著《字说》二十二卷,就是根据许慎的《说文》而作。此书后被人毁掉。其解字法有四,即形、声、义、位,与现在研究文字学的方法差不多。

王安石的时代,距现在约一千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当然可以发现他有许多不对,但他可以说是复兴汉学的先驱。他著有《书经新义》、《诗经新义》、《周官新义》等篇,神宗时曾公布为天下之士必读之书。前二种已不存在。《周官新义》在广东粤雅堂有残篇的辑录。

单拿文章来说,他在历史上,已足不朽。如再拿他的学问来说,他有正确的方法,而且也有相当渊博的成绩。他有《洪范传》现存,认为“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他是初步地了解到辩证唯物论的。同时,他对于国家政事并未荒疏。普通一般学者,只在书斋里打圈子,对于国家大事则不闻不问。但这样的学者,一旦做了官,却又要处理国家大事。王安石就最不满意这种现象。他自己是注重实践的。他为此也做了十几年的地方官。

王安石曾研究过佛经。其友曾巩问过他:何以要研究佛经。他回答说:“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从这句话里,就可以知道王氏为人与治学的态度。什么书都读,什么人都要请教。这“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的态度是尤其难能可贵的,绝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所能做到。这就是现今所说的“向老百姓学习”。这就使王安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目的,有政见,有办法,有胆量。秦、汉以后的第一个大政治家恐怕要数他。他的政见,主要是由人民的立场出发,和秦、汉以来主要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大臣们两样。

宋朝的制度本来是非常苟简的,神宗时已经危机四伏。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奋发有为的青年皇帝,很想富国强兵。王安石为人既聪明而又有能力,二十二岁中进士,初任县知事,颇有政绩,声扬于外。熙宁元年(1068)年已四十八岁,神宗召见他,就越次入对。神宗如鱼得水,与之投合,即命参知政事。三年就为宰相。

王安石为相后,就雷厉风行地实行他的主张,首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犹后世言“钦命”。“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是管理经济财政的机关),调查全国的钱粮册子,准备变法。其时,有些府县钱粮册三十年间未开封,可见宋政之腐败。因为贿赂风行,贿赂成功,册子可以不看。下层老百姓最苦,王安石的变法,也就是在拯救这种毛病。“榷制兼并,均济贫乏”,打倒土豪劣绅,救济老百姓。此即为王安石的政治原则。其最高的目的是想达到“均天下之财,使百姓无贫”。他是想由上而下来革命,结果没有行通。这也证明他的路向是走错了。这是历史条件的限制。

变法的内容:

一、青苗法——和现在的农民银行办法相似。农民无钱无种子时,可向政府借贷,年利二分,半年一分,分春秋二季归还本利。如遇水旱荒年,可缓期还钱。不但是借贷关系,同时又可做买卖。但政府不是剥削人民,而是含有救济性质。每逢粮价涨时,政府就贱价出卖,粮价贱时,就高价收买,即“贵发贱敛”的平价方法,使囤积居奇者失去作用。此法的目的,一方面可榷制兼并,同时又救济了贫乏。资本的来源,就是常平仓中一千五百万石的谷子。

二、市易法——与青苗法差不多,而以小工商业者为对象,好像现在的国家商业银行。也借款给人民,年利二分,分二季归还。贵发贱敛,平价出卖。设立市易务(银行),有市易务官(银行行长)。京师及其他重要的都市皆设有市易务。

三、均输法——这是仿照汉武帝时桑弘羊的办法。先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总管六路财赋,使得互相调剂。并由中央拨款收购财物储存。就地采购,价廉而运费省。遇有荒歉,发运使有权在地方上调剂有无。试行结果,颇便贫民。但为地主豪绅们所不满,行之不久即被取消。

四、教育的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宋以诗赋取士,官吏多无能。王安石主张培养真才实学,故首建太学,利用僧庙道观为课室,分科教授。——

(一)经学科;

(二)律学科;

(三)医学科——(a)诊脉科(内科),(b)伤科(外科),(c)针科(物理治疗);

(四)武学科(陆军大学)——教授兵法,战略战术,以训练将才。

太学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班。毕业后称博士。初在京师建立太学,后推广到各府路。在学校普及之前,科举以经义取士作为暂时过渡。后王安石所实行的新法皆废,而科举一法未废。科举以经义策略取士,经义流为八股,竟遗害后代。后人遂以王安石为祸首。其实王安石倒是极端厌弃科举,在一千年前便想以学校代替它的。

五、雇役法——宋朝差役制盛行,名目繁多,如衙前、户长、族长、公首、壮丁……等名,人民按各家的等级去应差,政府不付役钱,这是使用农奴的办法。但亦有例外,即任官者、僧侣、道士及员外郎家中的奴婢等皆免役。因此,一般人都愿为奴或为僧侣、道士,不过欲为僧侣、道士者也不容易,要想得一张度牒,比买几十亩田还要难。有钱有势的人不役,无钱无势的人定要服役。因此弄得人人叫苦,悲剧百出。例如,老父与独子相处,独子服役,老父无依就只好自杀。又按人口服役,则又造成祖母出嫁,母子分家的惨境。王安石实行的雇役法,就是无论何人,皆有服役的义务。不愿服役者出免役钱,由政府将该钱给愿出力者服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此举不失为革命的办法。

六、水利法——此为积极生产的办法,就是开辟农田水利。在王安石执政期间,疏通黄河、汴河,开垦了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荒地。当时欧阳修、苏轼等人曾反对此举。

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天下田亩,重订税额。东西南北千步见方之田定为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税收分五等,副产物不收税。不准有逃税的情形。绝对不准有有田不纳税,无田要纳租的现象。

八、保甲法——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长。意义有二:一为警察的意义,一为民兵制。

大保每天派二人巡逻,每晚五人出更,防止盗贼奸宄之行为。

盗三天不告者有罪,且邻保亦有罪。

宋时士兵头上皆有黥字,好像犯人一样,虽多而不能用,故王安石提倡民兵。从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1069~1076),民兵增至七百一十八万二千零二十八人。

九、保马法——政府设立畜马监,民家愿意畜马者,政府付之一匹或二匹,或发钱与之。蓄马者政府减收粮或秣,以钱补助之。国家利用民间养马供军事之用。人民不能虐待马,如骑马走三百里路者要受罚。马的肥瘠国家要检查,马死要赔偿。

一〇、政府设立军器监,即兵工厂,专门修造武器。

十一、减兵置将——增强与注意国防。在五代末年,因周柴氏颇有能力,对国防相当注意,抵抗和攻打外族。而赵匡胤就欺人孤儿寡妇,组织陈桥兵变,夺了柴氏政权,建立了宋朝帝国。在立国之初,就向辽、夏称臣纳币,等于是出钱买皇帝做。赵氏看到柴氏亡国的教训,就尽释边疆兵权,因此国防设备根本就没有。

国家养兵,主要在吸收贫民以镇压贫民。兵愈多而民愈困,兵愈多而国愈弱。宋初兵员只有二十万人,到1065年左右已达到一百六十万人。南宋吕祖谦批评宋代军备有几句话很扼要:“警备于平居无事之时,屯守于腹心至安之地;斥地与敌,守内虚外。”

王安石主张减兵置将,就是淘汰老弱残兵,另在国防要地置将增兵。在京城附近,河南一带设立了三十七将(师团),以对付东北的敌人辽。又在西北设立了四十二将以对付西夏。国内置十三将以对付异民族,防止南方敌人,共有九十二将,每将大约三千人。有二十五个指挥:马军十三个指挥,土军二个指挥,中央军十个指挥。

王安石执政八年,在此期中武功赫赫。平吐蕃,建西河郡。平川荆之蛮,驱交趾之寇,使其一蹶不振。西北攻打西夏,夺取五十二砦。朝鲜亦归附入贡。

就在王安石内政修明,武功赫赫的情形下,士大夫阶级中所谓“君子”之流者都反对他,如欧阳修、司马光、苏氏兄弟等都是。当时的人很恭维韩琦和范仲淹,且说:“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心胆战”。

可是,韩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且看他上书弹劾王安石的内容吧,其文云:王安石不应该使敌人生疑者有七:一、不应该使朝鲜入贡,二、不应该攻西夏置熙河路,三、不应该植柳树于西山,使吐蕃的兵不能入,四、不应该注意国防、创立保甲,五、不应该修筑西北城池,六、不应该设立军器监,修理武器和战车,七、不应该设立河北三十七将。最后王安石竟以此七大罪而罢相。王罢后,神宗仍行其法。1085年三月神宗逝世,十岁的小儿皇帝哲宗即位,母后高氏执政,以司马光为相,均废王氏新法,一律复旧。

哲宗后八年亲政,贬元祐党人司马光等,仍复王安石新法。仅仅六年,哲宗死后,又行旧法。此后在翻来覆去的波动中,东北有女真崛起,是为金人,逐步吞并了辽人,并对宋室节节压迫,使徽宗、钦宗二帝成为俘虏,宋室被迫到南方,偏安于一隅,完全恢复了旧法。又其后元人代金而起,终于统一了中国,使宗室无处可跑,皇帝投海而死,南宋只支持了一五〇年。以前的人说宋亡于王荆公,可以说,宋之亡,实亡于司马光等人。

王安石无论如何说是一位伟大人物。他为了实行己见不害怕或顾虑什么。他不患得失。罢相后,隐居金陵城外约十年,住宅四周无墙,聊足以蔽风雨。晴日,携童游山,雇舟入城。晚年颇寂寞,其子早卒。有一次患大病,以为将死,就将自己的住宅捐给僧庙。但并未死,又另租了别人房子居住。这足证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早卒,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说他是疯子,事实上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

熙宁二年(1069)八月王安石用程颢,第二年五月因政见不同,程即去职。邵伯温《闻见录》有云:“荆公置条例司,初用程颢伯淳为属。伯淳贤士,一日盛暑,荆公与伯淳对语,雱囚首跣足,手携妇人冠以出。”

此段记载全是伪造。第一程任职期间,根本未经盛暑,而其时王雱已中进士,在江南做官。第二,熙宁五年王雱回京时,而程又外仕,可见程颢与王雱无见面的机会。这些卑鄙无耻的人,不但骂人家父亲,还要伤害其第二代,诬说他为疯子,可见这些道学先生们的道德何在。

可是王安石的态度倒满不在乎,虽受诽谤而不介意,也不为之辩驳。其《读史有感》诗一首云: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于此,更足见他的识见过人,也足见他的心境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