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一只鸡引发的“食业中国”(1 / 1)

大鸡崛起 小叶秀子 2307 字 1个月前

后记 一只鸡引发的“食业中国”

2006年5月24日,当我驱车穿过广州繁华的街市,听到一则消息:美国财政部部长鲍尔森第二次率领商务代表团访华,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再次向美国提出中国熟制禽肉出口美国的问题,鲍尔森承诺给予优先解决。早在2004年4月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方已正式向美国提出首先解决中国熟制禽肉输美问题,历时两年的谈判,有望提交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

同一时间,欧洲国家也正在与中国就食品贸易进出口问题展开较量。这种食品贸易全球化与政治的角逐,让我感到雷霆万钧般地刺激、有趣。

之后,我因工作关系接触了中粮集团和全球最大的肉品公司泰森(TYSON)、谷物公司嘉吉(CARGILL)以及巴西萨地亚(SADIA)的相关高层,让我对“谷物商人”有了深层了解。

粮食贸易是所有行业中最早全球化的贸易。从印第安那的小麦到黑海大豆;从中世纪犹太人向农民借贷谷种的钱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粮食公司一夜间控制全球粮仓;从粮食禁运到食品政治;从畜牧革命到亚马逊森林的流失;从基因盗版到生物密码的Twins现象;从孟山都生物密码到21世纪繁殖的阵痛;从育种到克隆;从哲学家餐桌上的鱼露到DMO食品;从粮食乃生存之本到粮食乃政治之本;从契约农户到WTO的农民保障体系;从一粒米的起源到一只鸡的品控;从非典禽流感引发的文化内核到DCP采购商的联盟;从玉米酒精到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从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到再生性经济;从中国对农民的免税政策到全球贸易共同体;从食品工业化的操纵到被操纵;从美国人吃鸡胸肉到中国人吃鸡爪;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到世界第一次粮食危机……所有这一切的一切犹如宝石串在珍珠上,令我地狱般地着了迷,使我产生了对一只鸡所引发的全球经济之旅的写作欲望。

这份**在我心中回**了半年,直到遇到策划人汪廷,才一夜间被点醒,情思奔涌而发,陷入了被这只鸡折磨得“欲生欲死”的写作过程。

也许有人会问,把目光聚焦在一只鸡上,究竟有什么意义?一只鸡,活着的时候不过就是这个世界最常见的家禽,死了之后,被解体,也不过是骨头、内脏和肉、蛋白质也。是的,如果单纯地看一只鸡,不过尔尔。

但是,如果你把这只鸡放置在20多年中国飞速发展的动物蛋白质产业链上看、放置在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那么,这只鸡就值得我们说事了。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皮特拉·瑞奥莉的《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她从弗罗里达州罗德岱堡海边一个叫沃格林杂货铺销售的一件最普通的T恤开始,带领读者展开了一场迷人的经济探险,揭示了那件价值6美元T恤的故事——从美国德州棉花田,到中国的服装厂,从华府的贸易谈判,到非洲的二手衣市场……瑞奥莉透过一件商品的故事进入到纷纭复杂的国际贸易领域。于是,我们从她的书中发现,这件T恤不仅有着引人入胜的市场魅力,也引发了权力和政治的角逐,从中我们窥见了全球经济政治力最美妙的精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大鸡崛起》里的这只鸡,与《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那件T恤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可以透过这只鸡,发现这只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烟云。

一部书的完成要有一个载体,我在我所熟知的107个企业中做了筛选,最终选定了大成集团作为本书的主人翁。

大成让我敬仰并感动的有三点:

1.为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史诗般的丰碑;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民致富,将农民从契约户成为产业主人。企业利润是在保证土地资源不被破坏和流失的情况下获得发展;

3.具有时代穿透力和中国特色,以低调而永续经营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厚重。

当然,大成给我带来的撞击更重要的还是他的企业总裁韩家寰先生。

我与韩先生相识10年,交情甚深,他给我的感觉很特别:“土”到尽头是高贵,“俗”到极致是大雅,粗犷中的温文,浑厚中的率性,睿智中的憨态,顽皮中的幽默,很像大成“鸡宝宝”的形象。他因1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至今拄着双拐,他的爱情故事一直感动着我。韩先生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时,一天大雪纷飞,寂寞的他在茫茫雪地的小亭子里读书,同样孤独的一个女孩走近他。他们在异国他乡因雪而相爱,这女孩是台湾大家名秀,美丽娴慧,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生有两个男孩。我时常想,他心灵的高贵与他的爱情有关,他的“雪地情结”与他的美好婚姻有关。

我因工作关系接触企业家无数,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有内涵、有张力的企业家。

企业价值在于以企业利益论英雄。对于这位从事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来说,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他的经商之道是以获取人心为最大利润,他始终站在一个高度成就他的事业。当禽流感时,几十万只鸡倒在山里焚烧深埋,而他仍能以当初跟契约户签订的价格收回成鸡。有一次我跟他去大连,他坚持拄着双拐走两里地的泥路,去看望一个养鸡户,当他满头是汗跟沾满泥巴的契约户的双手握在一起时,这位上市公司总裁,对农民是一种怎样的敬重!

韩家寰与农民的鱼水之情是从父辈开始的,创办人韩浩然生于大连,在东北20年,从到车站卖豆浆到1957年创办大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50年的创业历程,大成成长的烙印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奇迹。

大成集团自然不是唯一的最独特的企业。她没有迅速的资本扩张的历史、也没有一夜成名的光环,相反,她的发展历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与大多数新兴企业相比,大成集团无论品牌、资本、市场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诚如人们感觉不可思议的那样,靠饲料起家,微利薄利,竟然也做成了一个“产业帝国”。

我想说的是,由韩家寰领航的大成,在中国的土地上写就了一部史诗。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萌蘖的企业,于今很多早已烟消云散;纷纭多变的中国社会,成就了很多拓荒者、商界俊才,当然也催生了很多投机者;很多企业一夜拔地而起,转眼间却又不知所终。而大成则一路走了过来,半个多世纪,不是一个短暂的时光,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定位,终成大器。

一说到农粮食品企业,很多人会与乡镇企业的概念扯到一起。可是大成,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和世界知名的跨国粮商打起了交道,她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她甚至是中国第一家采购美国油脂设备的企业。由于涉及大宗粮食采购,很早便将采购与期货行情结合了起来,可以说大成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方式在最传统的产业里运营。

然而,我更看重的是,大成产业背后蕴藏的政治、经济、市场和消费的空间,正是这样的空间,得以从大成的一只鸡的背后,窥见了它链接的食品政治话语、国际贸易风云、粮食战略要义,以及当下中国农民的命运、农业产业化模式、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动物蛋白质产业链的背景和走向。可以说,这只鸡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平时不怎么留意、却是一个很有趣味也很重要的领域,那就是中国食业向何处去的问题。

写作此书期间,我有机会更直接接触农民以及解决农民问题,我真正对中国的农村以及食业发展有了深刻的思考,对农民命运有了切肤之痛。当然这些思考不一定成熟,甚至不一定准确,也未必有条件着手在我所处的这片热土予以实践,但毕竟有了这样那样的想法,不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因了这个问题,我的好友黄书东专程从日本飞到广州,我们就食业中国的话题展开了长达12个小时的探讨。如果把中国“食文化”变成全球性产业,如果把中国食业成为核心竞争力,如果把中国不同区域的拳头产品成为食业的组合,那么“食业中国”可以成为一张民族品牌,那将是全世界所需求的最大的产业,或许还可以改变世界产业格局。

当然,每个国家的食业都是基本的产业,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会有中国在食品方面所具备的先决条件和优势,就像苍天给了伊拉克石油、给了维也纳音乐、给了法国浪漫、给了西班牙斗牛、给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食文化。

中国食文化是世界食业界的主流文化,它融汇了哲学、中庸、和谐文化最根本的精华。在这里,我们无须去讨论什么叫“食业中国”的概念、内涵、价值和意义,但可以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的二大使命说起,我个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使命是毛泽东时代让一贫如洗的农民从政治上“翻身”,成为共和国的主人(或者说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第二大使命可否应该让8亿农民“变身”,成为产业的主人。

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如何让8亿农民变身,成为产业的主人,其间需要完善五大环节:

其一,引进先进的食业技术,建立“世界科研合作机构”。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国策,吸引全世界科学家、科学技术发明者、高端人才与中国合作,从种植、产品改良、保鲜、运输、仓储、销售、物流等产业链所涉及的相关技术,依附全世界的科学发明成果来完成这一使命;

其二,农民的科学素质教育,建立“中国农村‘语谷’培训机构”。就像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一样,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素质教育尤其重要,可以抽调现有大学的力量办职校,开办“中国农民科技大学”,把农民变成一个动脑筋、做产业的人,也许这就是中国最好的原生态;

其三,农民土地的优化。实行“农田集合制”。有了相应的农民集体联盟,可以抵押贷款、技术合作、办理集体股份制企业,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资本去发展空间;

其四,农村区域劳动组合,建立“农村劳动组合机构”。发放劳动组合卡。每个区域都形成系列组合体,有专营生产、专营流通等合作共同体(日本称为“业态组合”),在每一个劳动组合体里,可以采取发卡供给制的形式,每个环节都有每个环节的使用额度,真正用资本数据管理农民;

其五,循环经济劳动网点,建立“循环经济金融机构”。农民跟技术方合作后,可以到技术方所在国去生产、布网,中国可扩大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广告、金融保险等业务。

以上这些只是思想的碎片,似乎与本书内容无关,但食业问题,却影响着一只鸡的崛起。改变食品现状,不仅是国家的使命,也是这个时代赋予实业家们的使命。

在写作过程中,韩家寰先生给了我真诚无私的帮助。令我永生难忘的是:在很多个日日夜夜,他从香港、从芝加哥、从台湾、从北京等地专程飞到广州白云机场,我们常常在机场候机楼的一隅谈上几个小时,我飞快地做着笔记,他很敬业地为我解答写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尤其在他公司即将上市的日子,我残酷地剥削着他珍贵的时间。每次当我看见他拄着双拐、提着一只为我装满参考书的黑袋子,我的眼里总是噙着泪送他上机。同时,我必须提到,他给我带来不少港台地区出版的、译介的国外食品方面的专著,其中很多书都曾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马丽恩·内斯特尔的《食品政治》、古恩特·希斯菲尔德的《欧洲饮食文化》等,都曾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反观国内,虽然号称美食王国,但是,却鲜有关于食业的厚重的研究专著和启发民智的食品畅销书籍。国人一方面讲究吃,讲究吃什么、怎么吃,可是关于吃的背后的深层讯息,则很少有人关注。

我希望,拙著《大鸡崛起》的出版,多少能激活关注中国动物蛋白质产业发展的人士以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的思考。如果本书还能引起读者的一点兴奋,那么写作的初衷就算实现了,写作的艰辛也有所慰藉了。最后,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了新浪网等处资料,另书中图片来源于大成集团、东方IC、汪廷等,在此一并感谢。

2007年10月7日作者于广州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