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二和尚(1 / 1)

跟着张鸣上大学 张鸣 1152 字 4个月前

俗语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意是说,庙里的神像太高,香客伸手摸不到脑袋。引申出来,就是说一个人懵里懵懂,进入不了状态。其实,多数学生进大学,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喜欢用功的学生,发现大学没有了中学的“统练”,每日每周的小考中考,见不到排行榜上自己的名字,煞是慌张。不喜欢用功的孩子,进了大学,宛如脱缰的野马,不,野羊,立刻大放羊。有钱的夜夜笙歌,没钱的埋头打游戏,我在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能见到这样的宝贝,翘掉所有的课,没日没夜地在宿舍里玩游戏,说是要找回中学时的缺憾。当然,不久就挂了太多的科,被要求退学了。如果没有被退学,一般都是家长做了工作。有的家长对我说,哪里是孩子在上大学,都是家长在上,每学期都得给老师塞卡,不塞就挂科。那些没有门路给老师或者领导塞卡的农村孩子,当然就只好退学走人。当然,多数的同学,只是随大流,随大流上课,随大流参加学生会活动,随大流看电影,随大流谈恋爱,也随大流到学校周围的旅店开房。

无论翘掉所有课的奇葩,还是随大流的俗士,其实都是丈二和尚。人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一句话,摸不到北。慢慢地,少数同学似乎有了方向。一是准备考研,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与河南的二流学校,好学生几乎一入校,就在老师的鼓励下准备考研,四年下来,把各个名校考研的路数摸得精熟,一度,命中率奇高。二是考证,会计证、律师证、驾驶证……说是有证就有前途,多一个证,多一条路。三是研习考试外语,托福、雅思、GRE……准备出国。中国有新东方,如果所有的西方国家录取外国学生只看外语成绩的话,估计至少80%的名额得给中国人占了。

然而,无论是谁,得意还是失意,混明白的还是没混明白的,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都没有找到北。人们做这个,做那个,或者什么都不做,其实都是在跟人走。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跟着走的过程中悟到了自己想要的。大学生大学四年,再加上研究生两年或者三年,甚至博士三年或者更多,十年寒窗,都没弄明白自己的目标。学生们只有一个念头是清晰的,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其实,他们是不知道要学什么。

找不到北,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们,在中小学是目标明确的。上学为了什么——考试,考好了,进一步上学,上好学校,是为了更好地考试,考得更好。一旦到了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多数人就泄气了。复习考研、考六级、考托、考G,不过是中学考试工夫的延伸,一些考试英雄不甘寂寞的施展。无疑,为了考试的学习,不算是有方向,没有北,更没有摸到头脑。充其量,只是一种惯性,一种得到社会认可、赞许的惯性。跟动物的条件反射,没有本质的区别。

考好了就意味着一切,在当今之世,已经悄然偷换了宋朝皇帝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谓的读书,就是考试,考得好,就意味着赢,意味着成功。从家庭、社会到政府,也认可这种观念,所以,考得好的学生,在社会上自会有一点青眼,一点回报。某些受人羡慕的行业,除去特权的因素,对考得好的人,所谓名校的毕业生,门也就开得稍微大一点。从而鼓励家长,加倍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考试。

虽然说,会考试的学生,不见得一无是处。毕竟,即便是语文和历史地理,要想考得好,也得有点基础,有点技巧。更不用说数理化的试题,做得好,必须有相当的智商。高考高分的学生,不都是头脑僵化的书呆子,平均而言,高分学生出息的比例,还是要高些。除了社会对他们的优待之外,这些人自身的智商较高,也是一个因素。

但是,这样的唯考试主义的教育过程,危害也是巨大的。不仅淘汰掉了那些不会考试,或者说不太听话的孩子,这些人有不少都是天才。更大的危害,就是让那些习惯而且善于考试的人,也没了头脑,或者摸不到头脑。一旦没有了考试,或者说没有了中学那种魔鬼式的周期性考试,他们就丧失了方向感。非得再找一个类似的替补,才能踏实。

这样的考试教育,其训练过程,基本原则就是熟能生巧。通过反复训练,提高答题的能力和正确率。不可避免地要扼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扼杀学生求新求异的兴致,从而也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些进入大学仍然有学习兴趣的人,往往是通过看课外书自己培养的。而课外书,则是老师和家长合谋剿杀的对象。对于多数高考优胜的学生来说,中学的学习过程,给予他们的只是一种后遗症,对考试惯性依赖的后遗症。凭着这种后遗症,很多人可以一直考下去,但如果他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学习兴趣的话,基本上就是一个废物。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创新性的人才的。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再开放、再富有启发式的教育,再强调自己动脑筋,自己找材料,形成自己结论的教育,教出来的人,也不见得个个都是富有创意的天才。教育对于相当大比例的人来说,就是给他们一些基本常识和知识,掌握一点谋生的技能,拥有一些处事做事的素质。但这样的教育,却不会埋没天才。而我们的考试式的教育,却正好相反,先把一些不听话的人抛了出去,然后再把另一部分接受规训的听话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从这个教育的魔掌的指头缝里溜出来,成就一点事业。

毋庸讳言,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的模式。凡是考得好的所谓名校,无一不是集标准答案式魔鬼训练和集中营管理为一体的怪胎。但整个社会成见如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位一体的高压,学生和个别老师的反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好在,大学虽然办得也很糟,但相对于中学,还有空间。什么空间,学生自主和自由的空间。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及早变得明白些,别那么着急放羊,或者另外戴上夹板继续考试,我们还有可能找回自我,摸到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