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老师的优劣(1 / 1)

跟着张鸣上大学 张鸣 820 字 1个月前

在大学行政化,竞相玩数字、上指标的今天,好老师是越来越少了。认真做学问的老师,基本上都被边缘化,越是认真,边缘化的程度越甚,除非你很早就成名立万,是某个行业的权威,才可能成为漏网之鱼。一般说来,一所大学里的老师,孰优孰劣,学生是清楚的。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说过,想知道大学里哪个老师好,问十个老生,答案就出来了。这样的说法,搁在大学扩张前也许有效,但是现在可就难说了。别光说演艺明星会炒作,大学也学会了这一套,他们的炒作,也包括他们的明星教授。各种包装,各种光环,新生入校,迎头相遇的,就是这些耀眼的明星。以至于很多学生,被耀花了眼,直到毕业还相信自己学校明星教授的牛,全然不能料想,这些明星教授,也许有可能是个草包,甚至骗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经常嘲笑日本,说他们的产品包装过分,送你一个包装华丽的礼物,打开一层包装,还有一层,剥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只是一支圆珠笔,一小包紫菜。现在,我们中国也进入了过度包装时代,但包装的往往不是产品,而是人。大学这样的风气比市场过分一千倍,看一个明星教授,得先剥开一层层的包装:第一层是官衔,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等,第二层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层是各种学会的理事会长,第四层是各种社会兼职,第五层是各种项目的承担者。最后看他们的成果,除了课题之外,好像就没什么了。跟日本人的礼物一样,包装再好,都得丢垃圾堆,剥掉包装,最后的内核,也许就是一支圆珠笔。如果是从事高精尖的专业研究,成果不为人所知也就罢了,好些文史哲的明星教授,成果居然也默默无闻,好生奇怪。

所以,看教授,不能看包装,得看内核。进了大学,不像在外面,总有机会,能一窥明星教授的庐山真面目。教育部规定,无论什么教授,都得给本科生开课。即使有些教授自命大牌,始终不给本科开课,但研究生的课他们总得上。大牌装得再像,上课了,就会露馅。

看一个老师是优还是劣,首先要判断,他的课有没有内容,一次两次课发挥不好,情有可原,一门课讲下来,还是没有什么东西,多半是肚里空空的样子货。当然,能做出这样的判断,首先自己要先看点书。你肚子里先有了几本书,就大体上可以判断讲课老师的水平了。我读研的时候,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事,一个归国的年轻教授,名头很响,我们慕名前往,第一天下来,没什么内容,再等一天,还是没有,直到有一天,发现他讲的跟我看的根本对不上,课下去问,明星教授先是拿腔作调,继而支支吾吾。我恍然大悟,连我看过的书他都没看,就在这儿蒙人呢。

所以,老师如何,内容为王,老师优劣,首先看老师肚子里有没有货。有的老师课讲得不错,生动幽默,但内容却差,图个开心解闷,倒也是可以,但不要在他的课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有的老师,肚里有货,但口才太差,让人没法听,但其实可以忍,课下多问问,尽量给他掏出来,也帮助他建立自信,改善讲授状况。最忌讳的是一干肚里空空,却拉大旗做虎皮,装腔作势之辈,这样的教授,无论他们身上有多少光环,多少层的包装,都应该弃之不顾。如果他们上课点名,你就带本书去,他讲他的,你看你的。

对老师,不要计较态度。有的老师待人随和,与人为善,比较容易让人亲近,有的老师态度生硬,言语傲慢,令人讨厌。但我们求学,要的是学问。大学毕竟不是服务业,老师态度不好,不要成为我们求学的障碍。只要他肚里有货,我们就可以接受。态度好水平高固然是好事,态度不好,水平高,也未尝不可。态度好,肚里空空的老师,其实只是我们求学过程中的白象,没有任何用处。

同样,对老师,也不要在乎他们的立场。看了一些书,听过一些名人讲座的学生,往往会有立场。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的立场跟自己相左,就心情不畅,甚至立生反感,不乐听下去了。其实,只要这个老师讲的有内容,即使立场不一,课还是要听的。只要不是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立场不一,其实不要紧。听一点跟自己立场不一样的道理,没有坏处。一个人求学,不是为了证实自己的立场正确,而是来求学问的。在多数情况下,学问跟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