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讲师应具备的条件(1 / 1)

佛光与教团 星云大师 2077 字 1个月前

随着佛教发展的国际化,仅凭少数的出家僧众在世界弘法已不敷所需,而在家信众中不乏学养丰富之士,所以佛光会成立“檀讲师”制度,鼓励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众一起担负弘扬佛法的神圣使命。现在让我来说明檀讲师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一、正知正见

檀讲师除了对三宝必须虔诚敬信之外,对佛法尤其要有正知正见的认识。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知正见,就好像一艘没有船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但不知何去何从,而且有覆舟灭顶之虞。佛教的八正道将正见放在第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一切的佛法都是偏执。何谓正知正见?懂得明因识果是正知正见,了解业报缘起是正知正见,分辨善恶是非是正知正见,明白佛道永恒是正知正见。檀讲师能拥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仰,才能带领大家驶向光明美满的人生,到达解脱安乐的彼岸。

二、信戒定慧

信,是我们对佛教要有正确的信心,也就是必须具备四不坏信:对教主佛陀,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对佛陀的教法,我们要信受奉行;对教团,要信守不渝;对佛光会,要肯定忠诚;尤其在学佛修行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我们都不能改变信心道念。《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记得过去佛光山制作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颇受社会大众好评,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内容能鼓舞大众对生命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只要有信心,无论遇到任何异说纷纭,任何邪见颠倒,我们都能勇于克服,无坚不摧。

戒,有五戒、六法戒、八关斋戒、十善戒、菩萨戒等,所有戒律都能规范我们的身心。经典中常以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例如戒如良师,能指导我们清净三业;戒如良轨,能指引正路;戒如城池,能保护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如水囊,能解除热恼,让我们获得清凉;戒如明灯,能照破无明,找回般若自性……所以,戒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是一切善法的初基,是法身慧命之所依。因此,我们要严守戒律。

除了经典中的戒条以外,像佛光人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以及佛光会的宗旨、理念、精神、目标、方向等等,都能引导我们提升人格,增进品德,大家也应该将其奉若戒律,确实遵循。所以,檀讲师对于佛光会的章程、办法必须多加研读,以便倡导发扬。

定,不一定指参禅打坐、冥想入定或诵经念佛、三昧现前,其实,摄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举止,也是一种定的功用。能够守定,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力量,使我们在面对各种境界时,都能以静制动,掌握胜算,因为有了定力之后,自然智慧澄明,烛照万法。

慧,意指洞悉真理,明白道理。与世智辩聪不同,所以直译为“般若”。佛教与一般宗教之所以不同,也在于佛教除了慈悯万物、信仰坚定之外,还特别重视追求智慧,以期断除烦恼,究竟解脱。大乘菩萨道以般若智慧为上首,佛经云:“般若为智慧之母。”三世诸佛皆因证得无漏智慧而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慧”在佛教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世亲菩萨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檀讲师负有弘扬佛法的重责大任,必须加倍勤习佛法,增长智慧,才能引导众生照破无明痴暗,迈向菩提大道。

三、因缘果报

在这世间,任何事物都有赖因缘成就,没有因缘,就没有结果。好比种子撒在田里,没有水分、阳光、空气、肥料,如何能开花结果?佛教之所以和其他宗教不同,是因为其他宗教都将一切归之于神所创造,而佛教却主张一切都是因缘所成,非一人一事所为。所以,佛光会一再强调广结善缘的重要性。

因缘果报是毫厘不爽的,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也没有不造而受的恶报,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果报应不仅十分公平,也给人生莫大的希望,如果要社会安和乐利,必须人人都有因果观念,因为具有因果观念,自己就是警察、法官,其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则。

佛经云:“己未作,教他作,无有是处。”身为檀讲师更要以身作则,明因识果,广结善缘,才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同入佛道。

四、团体观念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佛光会是一个和乐清净的教团,我们的理念是集体创造,并不标榜个人成就。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来,只有在隋唐时代鼎盛非凡,主要原因是由于佛教多不发心入世,只想一个人独善其身,做自了汉,在各行其是的情况下,弘法的力量逐渐分散,即使少数有心人士想要力图挽救,终因力量薄弱而告失败,所以我认为佛光会想要做利世度众的大事业,必得大家团结起来,集中力量。

所谓“独木不成林”,沙石、水泥等混合起来,才能将房子建好,也唯其如此,沙石、水泥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没有团体,处处孤掌难鸣,没有团体,不但难以成就大事,连自我都无法实现。檀讲师弘法利生,更必须要有团体观念,因为唯有透过大我的各种资源,小我的理想才能得以发挥;唯有在大我之中恪尽厥责,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

五、慈悲和净

一个人宁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但是不能没有慈悲,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因悲悯众生,回入娑婆,寻声救苦;文殊菩萨过去是龙种上尊王佛,为七佛之师,诸佛之母,但他志在行菩萨道,利乐众生。菩萨的种种懿行都是实践“悲不住寂灭”的最佳榜样,可见发菩提心,广度有情者,都是以“慈悲”为本的,檀讲师有了这个根本,才能发无我心,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和,是处世最佳良方。世间上有所谓“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在佛教的团体里所讲求的“六和僧团”,除了注重和合无争之外,更强调清净无染。佛经云:“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唯有清净三业,才能维系人我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在菩提道上彼此提携,互相砥砺。檀讲师是所有佛光会员的表率,更应该谨守和净原则,在道业、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

六、功德清望

《胜鬘经》云:“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一个人既然恶已灭尽,善又圆满,必定悲智双运,说法圆融,德高望重,人所称服。所以想做檀讲师,必定要有功德清望。

如何能得到功德清望呢?护持三宝,不遗余力;与人相处,尊重包容;日日行善,去伪存真;喜舍服务,为众谋福等,都能使我们积功进德,众望所归。

七、权巧方便

佛陀为解决众生的苦恼,敷设八万四千法门,并依众生根基,将佛法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各别施教,其目的乃是为了观机逗教,不舍一人。其后祖师大德们又依佛陀的教义,著书立说,弘法不辍,也是为了要摄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因此,今日佛光会的檀讲师,对于古圣先贤至高至善的真理,也必须运用权巧智慧,以契理契机的方式,弘法度众。《楞严经》中说:“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佛经里有时谈空说有,有时论相说性,其实有无本是一体,性相亦非二物,此外,佛陀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等法门,也是弘法利生的权巧方便,如何运用千差万别的各种法门,使一切有情同归真理之门,这是我们佛光会檀讲师应努力进取的目标!

八、口才敏捷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可见舌灿莲华、说法三昧的能力,透过语言文字的传达,才能吸引人注意,进而度化有情。今日的社会也力倡讲演、说话的艺术,以求达到人我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具有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辩才,不仅能显示檀讲师丰富的佛学造诣,更能随时随地弘法布教。所以,要成为檀讲师,必须博览群经,思维法义,依教奉行,以充实自己的佛学素养。此外,檀讲师若能懂得多种语言,并且富有幽默感,就更能善说无碍,广受欢迎。总之,想要做一个口才敏捷的檀讲师,必须要广乏学习,勤自训练。

九、态度庄重

仪态的高雅代表一个人的品格与内涵,佛教尤重仪态的庄重,所谓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佛陀在因地累劫修行时身心端正所累积的果报。有一首偈语最足以说明佛门对威仪的要求:

学佛音声慢流水,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如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愧佛门作禅僧。

姑不论我们应如何讲经度众,具足威仪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说法,像舍利弗就是因为震慑于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的庄严行仪,而带领众弟子投皈佛陀座下。语云:“身教重于言教。”儒家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檀讲师想要布施法财,必须先培养端庄的态度、稳重的行仪。

十、音调诚恳

待人接物,必须付出自己一片真挚的心意,对方才会喜于纳受;讲经说法也必须音调诚恳,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除此之外,默默行注目礼,也是重视对方的亲切表现,而讲话的速度保持不急不促、不徐不缓,声调有高低起伏,委婉曲折,内容铺排严密,**迭起等等,都能让听众感同身受,充满法喜。

十一、五戒俱全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身心所制订的种种规矩,其基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其中,“五戒”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因为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不吸食迷智的毒品、烈酒等,所以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会侵犯他人。监狱里的犯人都是犯了五戒才被判罪坐监。因此持守戒律能免除身心的恐怖忧恼,进而得到自由、平安、喜乐、尊严。

凡是佛光会的檀讲师必定要做到五戒俱全,否则人道有亏,又如何能指引他人迈向快乐的人生?

十二、家庭美满

拥有美满家庭的人,必定身心健全,生活幸福,因此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人间净土的雏形。佛光会以创建人间净土为最终目的,身为本会的檀讲师弘扬人间净土法门,其首要条件当然就是自己要先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齐家之道无他,除了以佛法来照顾家庭成员,让他们得到爱护温暖之外,最好邀请全家人前来参加佛光会的活动,研习佛光会的课程,让父母兄弟、夫妻子女都能在同一个佛教信仰之下,成为菩提眷属。

檀讲师应具备十二个条件:正知正见、信戒定慧、因缘果报、团体观念、慈悲和净、功德清望、权巧方便、口才敏捷、态度庄重、音调诚恳、五戒俱全、家庭美满。

檀讲师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在佛教史上是革新的创举,对未来佛教的发展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期许大家能把握难以遇到的机会,努力当个檀讲师,本着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质,发心立愿,誓为佛法的弘传而奉献心力,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佛教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