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凡事在开始的时候,立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向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同样是学佛修行,目的在开悟见性,有的人朝着声闻道的方向趣入,有的人朝着菩萨道的方向趣入,两者的结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方向”既然是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佛光会的四个方向。
一、从僧众到信众
僧,有形象僧,有胜义僧。出家僧众住持正法,固然被称为僧宝,如果在家信众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尝不是胜义僧呢?例如在经典中,胜鬘夫人自说大乘法门,阐释如来藏义;宝锦龙女不卑不亢,与文殊菩萨畅论空义;月上童女凌空说法,破众贪欲。在历史上,斐休宰相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写序文,迎黄檗希运于宛陵共论禅道;耶律楚材以柔辅政,以慈止杀,使万千生灵免于涂炭之苦;杨仁山成立金陵刻经处,讲学于祇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学之风;吕碧城将佛经译为英文,斥资流通,乃佛法传人欧美的功臣之一。凡此可见在家信众之中,不乏才干之士,国际佛光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全球广大的在家信众组织起来,予以培训,使他们也能发挥一己的力量,担负弘法大任。我深信,僧俗二众若能合作无间,相辅相成,则犹如超人同运双臂,大鹏高展双翼,必定可以将佛教带入更高更远的境界。
二、从寺院到社会
过去的人想要听经闻法都必须到寺院里去,没有寺院的地方鲜有佛法可言,因此我们在世界各地成立佛光会,期使全球每个角落都能佛光普照,法水长流。佛光会员除了以当仁不让的决心,在各地开疆拓土,遍撤菩提种子之外,更应深入本土社会,参与净化人心的工作。
只要我们有心,不但“国家会堂”、公园广场、十字街头、学校教室可以作为弘法的道场,乃至厂房车库、监牢狱所、家庭客厅、公司行号都可以成为布教的讲堂。希望各位会员都能同心同德,将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佛化的社会。
三、从自学到他学
过去农业时代,交通不便,想要研究佛理,大部分都只能靠自修阅读,所以为了求法,善财童子不惜千辛万苦,南巡参学,遍访53位大善知识;玄奘大师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取经,走访百余个国家;年高八十的赵州禅师翻山越岭,一介女身的无尽藏尼踏破芒鞋。他们刻苦求道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现代科技进步了,人类彼此之间往来频繁,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取撷佛法真理,况且成就独觉果位不但属于少例,也不符合一般人的根性。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楞严经》中,佛陀集合25位菩萨、声闻,共论圆通法门;《圆觉经》中,12位大士聚集一堂,与佛陀问答圆觉妙理,凡此均令在场众生悉发无上道念。所以我认为,参学不仅应该“向他学”,还必须“助他学”,各位佛光会员可以成立读书会、研究会、讨论会、座谈会,邀请法侣道友,互相切磋,或者自己做不请之友,为人讲说,以期教学相长,自他二利。
四、从静态到动态
昔日佛教的弘传方式,崇尚参禅打坐、念佛观想,这固然是个人修持上不可或缺的训练,但太过注重的结果,使得许多人误解佛教是一个消极避世的宗教。
其实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早期弘传教义的方式不但积极入世,也非常活泼;像佛世时,即以歌咏赞呗传法给跋提比丘、优波利尊者、目连、阿难、难陀、婆耆舍等人;佛陀每次说法前,也总是发出各色毫光,并以各种悦耳的声音,让听众见闻欢喜,而天龙八部也纷纷奏乐散花,一面表示礼敬,一面助长声势;每天清晨,佛陀与诸弟子都借着托钵乞食,深入民间,为众说法;公元2世纪,马鸣菩萨、戒日王甚至自编佛舞、佛剧,请人演出。宋朝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止水固然可以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流水顺势俯冲,遇石则转,在动中凝聚力量,在动中随缘任运,不是更能发挥生命的活力吗?所谓“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法轮要经常转动,佛教才能兴隆,尤其在今天这个注重声音、色彩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动员大家一起共修、巡访寺院、朝山礼佛、听闻佛法。此外,我们还可以动员大家举办园游义卖、发起圣歌表演、举行素食比赛、成立各种球队。
古德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间,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开花结果,哪一样不是在动中展现生机?在动中自我更新?希望大家把握“动”的契机,将大家动员起来,行菩萨道,将佛教带动起来,光照普世。
五、从弟子到教师
社会上,一般的机关行号都会就员工的工作年资、业绩表现给予升迁的机会,但是在佛教界,在家信众尽管皈依多年,学养深厚,却只能以弟子自居,无法提升地位。为打破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佛光会特地建立檀讲师制度,凡符合条件者,经由总会审核后,均颁以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资格,期使有德有能者都能从弟子提升为老师。
宇宙何其浩瀚!唯有僧俗二众同心协力,弘扬法义,才能广度三千世界的四生九有。所以在佛经里,佛陀经常赞叹卫法护教不遗余力的善男信女、天兵神将,乃至旁生异类、阎罗鬼王,授记他们将来得以悟道成佛,普度众生如恒河沙,这无非是一种肯定成就的鼓励。观音、弥勒、文殊、普贤经常游走四方,弘法利生,所以大家尊称他们为“大士”,“大士”就是导师之意。希望大家都能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研究佛学,好好把握机会,考取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共同为弘扬佛法而努力。
六、从本土到世界
佛教向来没有地域观念,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每逢说法,非以一地、一国为对象,说到地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谈到听众就说十方一切众生,甚至佛陀涅槃以后,舍利还分到八个国家。《维摩诘经》中,众香佛国香积如来以香气盛满香饭,遣九百万菩萨来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经》里,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每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凡此都说明了佛教是一个极具世界宏观的宗教。所以,我们设立国际佛光会,就是希望大家能从本土的佛教扩展开来,与世界各地的佛教互通讯息,合作无间,期使每一地与每一地之间的佛教都能如梵网宝珠一样,交相辉映,光照大千,让一切众生都能共沐在佛陀的慈光之中,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
佛光会的方向是从僧众到信众,从寺院到社会,从自学到他学,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希望大家都能从传统的窠臼中跳脱出来,迎向崭新的未来,共建美好的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