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心中的天地(1 / 1)

安住我身 星云大师 704 字 3个月前

中国的刺绣艺术,从商周时就开始发展;到了三国,孙权的赵夫人精功绣成山川军事地图;而南北朝时期的大型刺绣佛像、盛唐期的净土变相图乃至宋元时期佛像绣画及明代高贵华丽的花鸟绣衣、绣被或山水楼阁等都曾盛极一时,到了明嘉庆三十八年,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的顾绣,更是独领中国刺绣史三个世纪,各类绣作已从做为宫廷贡品普遍受用于人们生活中,进而为艺术欣赏。直到清初光绪年间,兼具美学特色、重视色泽明暗及和谐韵味的国际艺术名品沈寿艺术绣超越了独领三百余年的顾绣。在当时,沈绣可说已是绣艺精湛,堪为世间珍宝。

沈寿女士,名沈云芝,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出生,自小聪慧,七岁就能劈丝度针,八岁习绣,十四、五岁绣品已扬名苏州一带。光绪十九年,与浙江举人余觉成婚,余觉是个画家,夫妻两人以绣、画互相观摩,相得益彰,这也对沈寿刺绣艺术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光绪三十年,适逢慈禧太后寿辰,沈寿精心绣制了“无量寿佛”和“八仙寿上图”等绣品进贡,慈禧赞赏其绣艺绝顶,并称之为“神品”,更亲赐“福”、“寿”二字予余沈夫妇,从此,沈云芝更名为沈寿。之后,她奉旨到日本考察美术学校的情况,观察到了摄影与西方油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感受到天地间的千姿百态也能应用于绣艺创作上,并为其独创的“仿真美术绣”打下了基础,甚至结合了书画成“艺术绣”,使观赏者往往误以绣品为真书画,逐渐成为可供收藏之珍品。

在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一一年间,沈寿在清廷绣工科任总教习,其间,绣制意大利帝后肖像两幅,展出于世界博览会并赠为国家礼品,除了荣得一等大奖外,更获意皇、意后颁赠“圣母利宝星”勋章,以兹肯定。一九一五年,再以“耶稣绣像”参展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沈寿再以中国刺绣艺术得到国际间好评,并获一等大奖。

一九二一年,沈寿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在重病垂危时,还口述毕生经验,由张謇亲自笔录整理,完成专著“雪宦绣谱”一书,此书对刺绣工具、针法操作、绣线颜色及刺绣者的修养等,都做了精辟的阐述,遂使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到沈绣的精湛技法得以流传后世。

一九九七年初,胡嘉华女士在北京滴水坊经友人介绍而惊艳沈绣作品,并了解到沈绣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之危,再加上日本人高价抢购绝品,乃来出告之于我。面对濒临绝迹艺术品的保存,当下自觉到保护收藏的义务。

经过两年的努力,胡嘉华居士得以收集民间珍藏,包括了沈寿及其第二、第三代传人之精湛绣品百幅,内容丰富,绣出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及惟妙惟肖的墨宝等,并于一九九九年春,在台湾佛光山文物展览馆展出,可说是中国宫廷刺绣瑰宝再现,观者无不惊喜、赞叹,这也是一次最盛大的沈绣展出。

其实,早在三十年前,我就一直衷心地期望佛教也能艺文化。而一九九四年,我在佛光山台北道场成立了“佛光缘美术馆”,这是佛教界第一所专业的美术馆,目前全世界已有十个佛光缘美术馆,分布于中国台湾、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马来西亚等地,定期展出名家雕刻、绘画、书篆等艺术精品。

在我的一生中,对于作家、画家、艺术家的支持协助,不论是物质上、精神上的已不计其数,因为“以艺术美化世间”一直是佛光人所要实践的目标,而我也只是随缘随份,尽己绵薄之力。沈绣作品除了在佛光山展出之外,也希望将来能有因缘展出于世界各地,盼藉此机会,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再现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之宝——沈绣艺术大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