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的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辞,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作禅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现在是知抑或不知!”
慈受:“我是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学僧于言下有省。
禅悟的境界是怎么样?这实在是无法说明的,历代祖师用打用骂,硬是不肯说话,佛陀甚至讲,我所说法,皆非佛法,这不是笑话,因为不用言说的佛法,才是佛法。佛法、禅心,是自证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这不是黄连,应该是甜蜜;这不是鹦鹉,应该是菩萨。
读做一个人
读明一点理
读悟一点缘
读懂一颗心
年轻的僧人眉头轻锁,全神贯注,身旁的桌上摆放着笔记。边读边记,才能理清思路,做到读一点,懂一点,悟一点。
太虚大师在描写他读书有得的情形时说:“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不计较心外的一切,深入经书,寒窗苦读,深山潜修,方能成为佛教之僧宝。在阅读中认识自己,读出佛心佛性,才是世间最有价值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