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净土,而常寂光净土又在哪里呢?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颙境界。在常寂光净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那就是佛的世界。
明亮的院落,身披枣红袈裟的青年喇嘛们自在地席地而坐。微风徐徐拂过。
大昭寺的一个早上,热闹的辩经大会已经结束,僧人们却意犹未尽。
辩经,就是心平气和地“吵架”。这争论并不一定要有个什么结果。就如辩论赛的正反两方,观点本无对错,各自有理。但在辩论过后,会让一方去思考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经由另一方提出的观点。
而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宽广,取决于他的胸襟。坚持心中的理念,同时包容接纳他人的学说,虚怀若谷,谦虚以对,将会受益无穷。
高深的学问
恢宏的志气
广阔的心胸
忍耐的修养
是艰难人生旅程中的
最大助力
不重视历史的人
不会有历史观
一个人若没有历史
就等于没有生命
藏人素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足见此寺地位之尊贵。公元六四七年,松赞干布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镀金铜像修建了这座神殿。
对藏民而言,宗教渗透进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藏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朝圣。
大昭寺就是目的地。金光灿烂的大昭寺,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也不失高贵庄严。当你的生活掀起狂风暴雨,信仰会为你建起一座风雨中的屋棚,陪伴你等待雨过天晴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