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视记者眭澔平先生,今到普门寺访问我,说明他目前正在为《皇冠》杂志写一系列的名人传记专栏,希望我能提供他资料,他的问题是——
◎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喜欢某几句话?(影响比较深切的是哪些话?)什么事情印象最深刻?
一句受用的话,对一个人心智的成长帮助很大。四十年前初到台湾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顿感前途茫茫,就在此时,在普陀山闭关的尘空法师,在给我的信上写道:“……不要想佛教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佛教做些什么?”故而激起我雄心壮志,我要奉献给佛教所有的心智和力量。
◎出家因缘如何?
我出家时仅十二岁,只为了我已经“承诺”了对方要出家而出家。我这一生对“承诺”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且永不会更改。佛光山之创建,也是因对信徒的承诺而兴建的。
我家境小康,有一伟大的母亲允我出家,十年的丛林生活,受的是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的教育(在爱的呵护下生长有限,在风霜雨雪的熬炼下则更加茁壮),因我受了很多无情、无理的教育,所以孕育成我为佛光山所推行的人间化的佛教。
我的个性融和,例如弟子有几十万,但从无省籍的概念(融为一体),在生活中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而住、随喜而作,所以我能随时替人服务而不计代价。
◎如何深入佛法?
亲近佛法非看电影、小说,要马上进入状况是不可能的,佛法没有速成班,也没有特效药,要能养深积厚,时节因缘功行一到,一刹那即能与永恒相结合!
◎对未来计划如何?
从不刻意计划或安排,内心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只随顺因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是每一个佛光人的心愿。
上午十时,为皈依已三十多年的弟子张肇之千金张丽明与黄少华先生,在佛前主持佛化婚礼。
下午四时,往北海道场。一路上细雨霏霏,冷风飕飕地老从车窗外渗进来,随行的慈容怪我感冒还没有痊愈,却要到北海来,潮湿的空气与凄冷的寒风,对感冒是有弊无利的。他哪里知道,我每次来北海要离开时,学生总会问:“师父!您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们?”“师父!我们都好想您能常来开示!”“师父!下一次到台北来,别忘到北海来!”……你一句,我一句的,面对这一群赤子之心,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回道:“下一次到台北时,一定再来看你们!”既已承诺,怎可食言?虽是感冒,但能带给北海学部的同学高兴,这点风寒何必在意!
慈容首先向学生们报告澳洲之行南天寺筹建状况,并非常赞叹澳洲社会服务态度。一个外地来的人,一旦在澳洲居住,政府就马上送一本简介,告诉你附近有什么学校,适合多大的儿童就读;有什么艺文场所,可以参加的活动;市场、日常百货、银行……的方位各在哪里。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你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如何和大家打成一片。这种服务态度,正是佛光山要积极迎头赶上的。
我也特勉同学们除了佛学外,语文要下功夫充实,日后国际弘法的重任,是要靠大家来承担,而语文是必备之工具。自古以来,一些不识字的斋公、斋婆,都会想到极乐世界去,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不想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