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团体向心力的根本,能不能发挥其力量,得看在观念上是否取得共识?
我回想小时候在栖霞山出家,就有几个观念——
一、志愿到山上看山,以防小偷偷木材。那时我非常住职事,只是学生身份而已,就想能肩负保护常住的责任。
二、抗战期间很穷,水都滚了,仍没有米下锅,但从不会舍弃常住,只想尽办法,帮助常住度过难关。常上山去采无花果(染布用)献给常住去卖。
故在观念上,你肯定参与的团体是你的,自然就有感情,肯承担、肯同甘共苦。
“佛光山是谁的?”是每一个关心佛光山的人的。
下午三时半,与心平巡视工程,有徒众对我说,师父有空就去看工程,前天去,昨天去,今天又要去,工程作业有它的进度,是“急不来”的。
其实工程作业,和改文章的润笔道理是一样,想象中的成品和格局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每一次看工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时建筑起来的式样没有想象中理想,只好设法补救或重新策划;如果建筑起来的式样,比原先计划的还好,那份法喜只有当事者知道。
二十年前,我正在筹建东方佛教学院时,有很多建筑师,画了设计图、模型要我参考,我实在看不懂布局,故始终没有答复对方。建筑师因等不到我的回音,就亲自跑来对我说:“大师!您看不懂没有关系,我保证此造型在一百年后将是最摩登的!”
我说:“可是一百年后,我已经看不到了。”
懂得协调是现代人工作之方,人要处难处之人,事要做难做之事。与人相处,要学习像小媳妇般,将每一个人当做公婆,侍候得很好。尊重对方,关心对方,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我相信就不会有难相处的人。
佛光山不怕人家了解,只怕人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