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东西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吃的先吃,喜欢的留在最后才吃,徒孙道悟有时帮我准备的早餐是牛奶、面包或馒头,我不喜吃奶油,可是每次面包都帮我涂奶油,我怕收拾时不好处理,只好先吃,好不容易吃完,第二片又递上来,硬着头皮把第二片吃了,他又要涂第三片时,我马上站起来说:“我吃饱了!”
“善陀利”是可遇不可求的。
慈庄上午十时北上,将经由香港返回澳洲。
中午与慈惠、慈嘉到信众部巡视,信众部是信徒与本山来往最密切的单位,平时除协助南区各布教所的共修会外,对各别分院信徒、朝山团的接待总是站在第一线。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很希望替别人解决问题,听取大家的甘苦谈,可是徒众都很爱护我,向我报告总是报喜不报忧。其实知徒莫若师,他们挂一漏万的做事方法,只有让我心急而已,毕竟成熟圆融是要时间的,特勉他们要:
一、拟定布教程序、教材,作为一系列的弘法资料。
二、将布教所发展为讲堂,让信众有固定据点共修。
三、随时提供信众需要,本山可随时支援。
慈容、慧礼、依谛、依敏、依宣等人先后来跟我谈话,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听说今晚慧慈寺在拜大悲忏,临时决定前去开示,晚上八时十五分抵善化,忏仪正在进行中,不敢惊动大家,先行到客堂小憩。就读基隆崇右企专的刘忆静小姐是善化人,平常下课就到极乐寺亲近依恒法师并当义工,刚好今天回善化,到慧慈寺参加大悲忏。看到我马上送来毛巾、茶水,且向我表示,她已从崇右企专毕业,将于下个月初入佛光山丛林学院就读,并要求我允许她剃度出家。
刘忆静的妹妹满醍已在山上出家,她的要求除要尊重父母的意思外,我也为其开示道:佛光山是一个大丛林,以众为主的团体,出了家不要自我孤立,要多结人缘,肯结缘才有人缘,有人缘做起事来助缘就多。凡事可以欢喜要求,但不可以说不欢喜这,不欢喜那;境界来时没有所谓好或不好,一切依常住为主。在社会上工作单纯,一下子就很容易进入状况,在佛门则有四十八单要学(为适应时代则又不止四十八单,如驾驶、电脑……),学了这样,不会那样;学了那样,又不会这样,永远在被要求中,能在如此鞭策下接受磨炼,脱胎换骨式的成就将在预期之中……勉其好好考虑再回答我。
在大悲忏仪结束的那一捶钟声,我出现在大殿中,信徒们高兴的欢呼夹杂着掌声久久不息,为大家开示“如何忏除业障增加福慧”,并阐述参加“佛学会考”的意义及功德。
陈荣霖夫人、蔡沧洲、李金生居士等都跟我提到五日那天看“新闻广场”节目的感想,并问及“中华佛光协会”筹备情形,除邀请他们参加发起人说明会外,并将组织章程草案给预定的会长陈顺章居士,让他先行过目好提供意见。
回程时,想到“不请之友”能带给大家如此欢喜,实在好感动,原来我的快乐是建筑在广大信众的一颦一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