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十九日 星期四(1 / 1)

今起将到各别分院去巡视。满德和满义,一个负责信众部知客,一个负责《佛光通讯》的采访,对工作尽忠职守又任劳任怨,平常少有机会亲近我,故特找他们与我同行。

首站到寿山寺,途中景物与一九五三年我第一次到高雄时不可同日而语。寿山寺是在一九六三年兴建的,犹记昔时七贤三路的盛况:佛诞节游行时,信徒的鞭炮长得可以在马路上绕两三圈,点起火来,烟雾浓得看不清对方的行人……想着想着车子已到寿山寺,我前后上下绕了一圈,都看不到一个人。十分钟后,只好上车离去,车子发动时,才看到一个徒众从里面跑出来,还来不及跟我打招呼,我的车子已经开走了,这种事先不通知的“临检”,可以试行。

十时五十分到达普贤寺,先到楼下的佛光书局绕了一圈,并请杜惠珍经理有空时,为西来寺的宝藏馆添购些较精致、稀有的佛像或宝物。

与普贤寺的住众谈到,此行从西来寺回来最大的感受是:要取消办公室。佛门的事情太多了,有佛堂、斋堂、客堂、厨房等,要注意到的层面不是躲在办公室就可以解决的。办公室是策划、作业用的。

一个人要伟大,不是自己口说的,而是要大众肯定。在团体中要突出,要出类拔萃,除本身具有条件外,形象的树立要靠时间来孕育,故凡事要耐烦不着急。

师兄弟相处,彼此要包容,不要嫌。要合作、协调、互相提携,所谓“集体创作”、“集思广益”,都是集合大家的力量完成的,能同甘共苦的团体才能发挥力量。

下午三时三十分抵慧慈寺。徒众提到山上人事轮调制度。一个人的成长要时间来培养,流动的水才会清,人常调动,人事才会健全。禁得起搬动的树才易茁壮,大家借调动机缘而能多方面学习,也是一种充实方式,凡是佛光山弟子都应非常支持这种云水式的轮调制度。

慧慈寺的文教气息很浓厚,信徒也很发心热忱,好好珍惜这份地缘,在度众之余,仍要安排时间自修充实。负责慧慈幼稚园的邱香老师是在佛光山的育幼院长大,因身体不适,向我要求辞园长职务,我允其请假好好到医院去检查身体,休养一阵后再工作。她又说,对幼教工作已患了职业病,想要回佛光山工作。

想我出家五十年了,每天孜孜不倦于弘法工作,常苦于时间不够分配,不够用而遗憾。对我而言,从不知道什么叫做“职业病”。

回程时,特地拜访了陈顺章居士,陈居士将是“中华佛光协会”善化分会的会长,和陈居士谈及“中华佛光协会成立章程”,在座还有龙连心老师、高泉圣先生、陈荣霖夫人等多人。

六时抵福国寺。

依诠法师请示,想利用暑假期间,开办“暑期知能训练班”,时间是每天下午四时三十分至七时。主要是配合一般职业妇女在下班尚未回到家的这一段时间对孩子的安排。依诠能如此关心到一般家庭的需要,不愧是学幼教的。

在福国寺慈航幼稚园任教的几位老师,看到我总含蓄腼腆地站在一旁欢迎我,可是表情、动作让人体会不出那份“热”,忍不住告诉她们:

“今天这个时代,凡事都要主动,如果客气,就无法占有一席之地。有音声、有色彩、有动作是目前社会的趋向,看到人要有亮丽的笑容、欢迎的音声、夸张的动作,思想要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否则就易被淘汰或落伍。”

七时回到佛光山,得知余陈月瑛县长和县府社会科卓科长等多人来访。县长为鼓励民众火葬,要我能站在宗教的立场给予协助,劝导大家用火葬来代替土埋。顺便向县长报告佛光山新万寿堂内就有往生堂、开吊堂等设备,如果县府需要,佛光山可以随时提供这一方面的协助。

送走县长,八时与大慈庵住众“师徒会”。

大家讨论的问题很踊跃,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一个弟子?”

很多人都起来发表意见,如何做好一个弟子?

“全部接受。”

“体谅师心。”

“常怀感恩心。”

“同甘共苦。”

“脚踏实地。”

“实心不妄语。”

“不忘初心。”

“明理正见。”

“有常住观念。”

“饮水思源。”

“身心奉献。”

“时时以众生为念。”

“任劳任怨。”

“依教奉行。”

“不退道心。”

“忠于师父,肯定自己。”

“学习耐烦,凡事不着急。”

“要有包容心。”

“勇于改过。”

“尊重别人。”

“容纳异己。”

“不要恩将仇报。”

……

为人弟子,宁可无用,不可破坏常住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