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有五忌(1 / 1)

健康养生小百科 小雨 977 字 1个月前

老年人慢性病多,需要药物治疗,但怎样用药却大有讲究。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用药时要做到五“忌”。

1.忌不遵医嘱

据调查,75岁以上的老年病人,约有3/5的人不按医嘱服药。这是当前老年人药物治疗效果差而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认真执行医嘱,按医生处方,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对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结核病、癫痫等,尤其要坚持长期、合理、系统用药、否则将严重影响疗程,甚至引起不良后果。

2.忌偏听偏信

有的病人,特别是那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人,容易偏听、偏信各种传媒的广告宣传,因而迷信进口药、新药、特药,包装精美及价格昂贵的药品,这是当前许多病人药不对症、疗效不佳以及医药费大量超支,或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相信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安全高效、使用方便、针对性强的药物。

3.忌自作主张

有的慢性病人自认为“久病成良医”,患病后不是请医生诊治而是自作主张,盲目打针服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必须禁止。

4.忌多多益善

医生用药治病的基本原则是宁少勿多,宁精勿滥,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因为任何一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老年病人,特别是身患多种疾病的慢性病人,求治心切,四处求医,用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少则3~4种,甚至10多种药物联用、混用,这是十分危险的。联合用药不当可发生药物抗异,使疗效减弱,毒副作用增多,甚至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5.忌避简就繁

有的老年病人,本来口服能治好的病要求打针,肌肉注射就行的则要求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能行的则要求“打吊针”,这也是用药的误区之一。给药方法很多,必须根据病情和药物种类,以及药物吸收、代谢、转化、排泄等情况,由医生确定。口服给药简便、经济、安全,因此凡神志清楚,又能主动配合的病人都应优先口服,危重病人另当别论。

吃药观念的种种误区

1.药品价高疗效好

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救命良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于药物价钱的贵贱。

2.盲目迷信新药

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认为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

3.迷信补药

有些患者认为,“有病必虚,虚则必补”,因此,生病就服用补药。殊不知,补药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非包医百病的万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如高血压患者误服人参等补品,会使之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

4.迷信偏方治大病

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定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

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某些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病人钱财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

5.以多为胜

有的病人看病,见医生只开两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唯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临床喜欢开大处方的医生,疗效未必佳。

6、迷信抗生素

前面已谈及,在此不再赘言。

7.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同样也不例外,只不过大多数中药的作用比较缓和而已。其实中药也有其毒副作用,更何况也有许多药性剧烈及有毒的中药呢,服之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治疗,才会对健康和生命有益。

8.将普通药当补药

有些人经常购买丙种球蛋白为孩子注射,认为花小钱能增强抵抗力。其实丙种球蛋白只是对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只是一种暂时的被动免疫,不是什么病都能预防,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干扰其他疫苗的效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其实维生素只能作为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随意多用甚至可以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