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毛驴幸运地得到了两堆草料,却犹豫着不知先吃哪一堆才好,在两堆草之间徘徊。
就这样,守着近在嘴边的食物,这匹毛驴竟然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没有学会选择,同时他也不懂先放弃一堆而去吃另一堆。
很多年轻人都因为面临多种选择却又难于选择而心烦意乱。一位毕业不久的大专生,分配在一家好单位,他觉得自己的文凭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读完研究生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一位28岁的女孩,恋爱已经5年,她想结婚可男友至今还没有住房,她想分手却又舍不得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感情。有同事给24岁的他介绍了一位女朋友,经过接触,他发现了她的聪明和善良,可心里又总觉得她长相不好看,所以进退两难……
一个人拥有较优越的现实条件,就意味着他面临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可供选择的目标越多,那么在他作出决策之前,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越多。
再比如择业,只有小学文化并且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可选择的机会不多,因而只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事的职业很多(包括简单的体力劳动),每一份工作都能满足他的某些需求,究竟去干什么工作,他的心里不可能没有困惑。
无论何种冲突,其实质都是要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唯一的选择。在选择之前,我们的大脑一直会对方案进行反复的比较鉴定,这种高负荷的工作总是伴随着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这样的情绪会更强烈、更深刻、更持久。每个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因此总是希望尽早作出选择。一旦作出了选择,这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也就随之结束。
选择意味着放弃那些不合理的方案,同时,选择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选择将要带来的一切结果,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些长时间处于冲突状态以至出现心理障碍的人,往往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过度完美化。过度追求完美,就不愿放弃那些相对不重要的目标,因而迟迟不能作出选择,并进而错失时机。而那些依赖性较强的人,因为不敢承担责任,害怕面对可能到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不能独立地做出选择,最终因长时间承受负面情绪的压力而加重自卑感。
以下是几点关于选择的原则性建议:
(1)放弃幻想,从现实入手。完美化的幻想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要是……”为了等待这些虚幻的假设,我们就会长时间地陷入内心冲突之中,并因此失去原有的自信。其实,我们面前的目标,现在都不可能是“最好的”,都需要我们作出努力之后才有可能变成“最好的”。所以,面对现实,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2)推迟决策,从小处着手。有些心理冲突是因为过早地要作出“最终决定”,可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多,一时难于作出选择。比如24岁的他,与对方接触不久,就希望得出明确的结论:要不要跟她谈朋友?由于了解不多,此时作出的选择难免不成熟。倘若进一步了解,就可以对她有新的认识——也许不再觉得她“不好看”,也许不再觉得她“聪明和善良”——那时候再做选择就不会困难。
(3)切断退路,让自己别无选择。带来心理冲突的每一个目标(包括双趋冲突中的目标)对于我们都各有利弊,因此,任何选择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往往无法精确衡量得失之间的大与小。与其花太多的精力去作细致的比较,不如随机选取其一,专心致志地为之努力,这往往会使我们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把一对夫妇安置到人迹稀罕的大森林里去生活,想必他们不会有离婚的念头,因为别无选择,他们将致力于巩固彼此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领域,别无选择都会是最好的选择——它能使我们集中个人有限的精力,去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