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弧形而不是方形呢?那是为了减少航行时所遇到的阻力,以更快、更省力、更稳定地到达目的地。人生之旅也如舟行大海,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要前进就一定有阻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减少阻力。怎么减少?向船学习,学习它的“形圆”。
《菜根谭》中说:“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是能谦虚圆活的人。而事业失败、错失良机者,必然是顽固褊狭的人。“虚圆”就是不囿于既有的价值观与固定观念,能接受任何事物的能力,这么一来,不论情势如何变化,都能灵活应对。而固执自己狭隘见解的执拗者,却做不到这一点,若是思考与行动皆生硬僵化,是很难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刃有余的。
我们老祖宗历来推崇“方圆之道”,认为“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所谓“方”,指的是一个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所谓“圆”,指的是一个人外在应该圆滑世故,融通老成。
东晋元老重臣王导,晚年纵情玩乐不理政事,令朝廷官员怨声迭起,都说他年迈糊涂,百无一用。但王导自言自语:“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意思是说:现在有人说我昏聩无能,但后人将会因我现在的昏聩无能而感激我。此话怎讲?
原来,自五胡乱世之后,大批北方人迁居南方,在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因为文化冲突等因素带来了秩序上的混乱。不仅是下面局势乱,朝廷也好不到哪里去。东晋立国之初,皇帝被权臣们如走马灯似的换上换下。权臣之间互相倾轧,士族与庶族矛盾重重。如此多的矛盾纠葛在一起,王导剪不断、理更乱。他只要宣布任何有偏袒性的政策或做一丝有偏袒性的举动,都有可能引起矛盾的激化。而矛盾一激化,远非根基不牢的东晋新政权所能掌控。王导只好稳坐钓鱼台,无为而治。等各种矛盾在斗争中达成平衡后,东晋的政权也就稳定了。王导死后,东晋果然有了中兴之气象。难怪后代史学家都评论王导是一个明白的官员。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在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中,就有十二处提到“无为”。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谓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认为:“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老子曾经赞美水说:上善若水。他认为水有七种美德(七善),其中有两种分别为“事善能”、“动善时”。前者的意思是:处事像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后者的意思是:行动像水一样涸溢随时,顺应天时。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实质上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随便一点,随和一些,水自漂流云自闲,花自零落树自眠。世间热闹纷扰,你抽身而出,不为利急,不为名躁,不激动,不冲动,进退有据,左右逢源。这样貌似糊涂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出自无门慧开禅师。大自然非人力所能为,却一年四季各应其时,各有其美。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相比,其他种种不过是闲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