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下一次冲刺(1 / 1)

我们刚走出学校大门时,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我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我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年过30后,一些人的心态会在无意识中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对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风格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去世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还拿起颜料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画,一幅崭新风格的画,他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毕加索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一种固定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一块的。他不仅能把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和90高龄的毕加索相比,我们的人生才过了三分之一。他尚且生命不止、进取不休,我们有什么理由一遍一遍地重复昨日的歌谣?

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写作以勤奋著称。他坚持每天练习写作,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经常随身带着笔和纸。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是很不好的。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不好……必须每天写作。如果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上‘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地写下去,等你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正是有了这种一天也不肯虚度、不断进取的精神,果戈理才完成了一部部传世之作,成了世界上伟大的文学家。

1673年2月的一天,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患着严重的肺病,又受了风寒,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劝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毅然参加了自己的新作《无病呻吟》的演出,并出演男主角。莫里哀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角色的塑造,由于咳嗽,震破了喉管,他的生命结束在舞台上。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从十七八岁开始科研生涯,从此终生不离开试验室。他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1844年他在试验室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还像往常一样记录下了当天的气象数据。

300多年前发明显微镜的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晚年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夜以继日地观察动、植物细胞,并详细记述观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进取不是鼓励大家不停地去超越别人,我们超越的目标是我们自己。《塔木德》说:“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优越;超越从前的自我,才是真正优越的。”许多取得举世闻名杰出成就的人都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果他们浅尝辄止,或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那么莫里哀即使写出了一两部成功的作品,也不会给世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道尔顿即使在某些学科有所建树,也不会在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作出这么大贡献;列文虎克即使发明了显微镜,也发现不了使他永垂青史的生物细胞。

一名著名的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他的教练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不要被金牌的压力卡住,心里有东西坠着,跑也跑不快。把自己真正的水平发挥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话说得很有见地。金牌,是鼓励,是激励;是推动力,是驱策力;是掌声,也是喝彩声。

获得金牌以后,有些人会把它当成终生的“护身符”。他忘了金牌可以“保值”,但是,绝对不“保质”;他也忘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踌躇满志的非凡得意里,他自我蒙骗地相信即使不经锤炼也能产生好作品,一旦有人对他提出批评,他便理直气壮地大声反驳:“什么,你说我没有水准?你别忘记,我可是金牌得主哪!”

有些人会忧心忡忡的把那面金牌变成“喜马拉雅山”,让它沉沉地压在自己上面。一刹那的荣耀,竟可悲地化成了终生的负担。在全然没有佳作继续问世的落寞里,金牌闪出的亮光,既惹眼又刺耳。也有些人,患得患失,结果呢,金牌变成了桎梏,前头全是下坡路。

理智而聪慧的人,绝对不会把金牌挂在嘴上,更不会把它坠在心上。金牌仅仅是他个人生涯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他明白“曾经拥有”的感觉固然美丽,可是更大的成就取决于“天长地久”的努力。所以,在那个金光闪烁的日子过后,他便会把金牌束之高阁,忘记它,然后,一如既往,勤练技艺,准备另一次的冲刺。岁月如水,他日两鬓似霜时,无意间开橱一看,里面有长长一排被“遗忘”了的金牌,静静伫立,闪着绚丽的、灿烂的金光。然而,那可是他成功的一生,是让他自豪的一生。

不管我们过去有多少荣耀,也不管今天我们有多少本钱,我们都没有理由停步。背上行囊,为人生的下一个高峰而启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