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曲阜墓木(出《述异记》)
鲁曲阜孔子墓上多楷木。又曲阜城有颜回墓,上石柟二株,可三四十围。土人云:“颜回手植之木。”
松(出《闻奇录》及《酉阳杂俎》)
卫公李德裕言:“三鬣松与孔雀松别。”又云:“欲松不长,以石抵其直下根,遇石则偃,不必千年。”
洛中有鱼甲松。
黄杨 青杨(俱《神异经》)
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或曰:“以水试之,沉则无火。”取此木以阴晦,夜无一星,则伐之,为枕不裂。
青杨木,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
醋心树(出《酉阳杂俎》)
杜师仁尝赁居,庭有巨杏树。邻居老人,每担水至树侧,必叹曰:“此树可惜。”杜诘之。老人云:“某善知木病。此树有疾。”某请治。乃诊树一处,曰:“树病醋心。”杜染指于蠹处尝之,味若薄醋。老人持小钩披蠹,再三钩之,得一白虫如蝠。乃傅药于疮中。复戒曰:“有实,自青皮时必标之,十去八九,则树活。”如其言,树益茂盛矣。
豫章 偃桑(俱出《神异经》)【眉批】以下异木。
东方荒外有豫章焉,其高千丈,围百丈,本上三百丈,始有枝条,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树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复,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东方有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其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偃桑。其上自有蚕作茧,长三尺,缲一苗,得丝一斤。有椹焉,长三尺五寸,围如长。
无患木(出《酉阳杂俎》)
不昼木(出《神异经》)
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昼之木,昼夜火燃。得曝风不猛,猛雨不灭。
酒树(出《扶南记》) 面树(出《酉阳杂俎》)
顿逊国有酒树,如安石榴,华汁停杯中,数日成酒,美而醉人。《博物志》:“酒树出典逊国,名榐酒。”
古南海县有桄榔树,蜂头生叶,有面。大者出面,乃至百斛。以牛乳啖之,甚美。
交让木(出《酉阳杂俎》)
《武陵郡记》:“白雉山有木,名交让。众木敷荣后,方荫芽。亦更岁叠荣也。”
怪松(出《酉阳杂俎》)
南康有怪松,以前刺史,每令画工写松,必数枝衰悴。后因一客与妓环饮其下,经日松死。
【总评】吾欲更其名曰俗松。
合掌柏
汝西有练溪,多异柏。及暮秋,叶敛。俗呼合掌柏。
婆罗树
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随长。外国僧见曰:“此婆罗也。”元嘉初,出一花如莲。唐天宝初,安西进婆罗枝,状言:“臣所管四镇,有拔汗那最为密近。木有婆罗树,特为奇绝。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栝,成阴不愧于桃李。近差官拔汗那,使令采得前件树枝二百茎。如得托根长乐,擢颖建章。布叶垂阴,邻月中之丹桂;连枝接影,对天上之白榆。”【眉批】表尽工。
木龙树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龙寺。寺有三层砖塔,高丈余。塔侧生一大树,萦绕至塔顶。枝千交横,上平,容十余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帐。莫有识此木者。僧呼为木龙。梁武曾遣人图写焉。
鹿木(出《酉阳杂俎》)
武陵郡北有鹿木二株,马伏波所种。木多节。
倒生木(出《酉阳杂俎)》
倒生木,此木依山生,根在上。有人触,则叶翕。人去,则叶舒。出东海。
枫(出《岭表录异》及《朝野佥载》)
岭中诸山多枫树。树老多有瘤瘿,似人形。遇暴雷骤雨,其树赘则暗长三数尺。南人谓之枫人,亦曰枫鬼。一云:见雷雨即长与树齐,见人即缩依旧。曾有人合笠,于明日看,笠子挂在树头上。旱时欲雨,以竹束其头禊之,即雨。越巫云:“取之雕刻神鬼,异致灵验。”
蚊子树(出《岭南异物志》)
有树如冬青,实生枝间,形如枇杷子,每熟即坼裂。蚊子群飞,唯皮壳而已。土人谓之蚊子树。
化蝶树(出《潇湘录》)
长安城禁苑内一大树,冬月雪中,忽花叶茂盛。及凋落结实,其子光明灿烂,如火之明焉。数日,皆化为红蛱蝶飞去。至明年,唐高祖自唐国入长安,此必前兆也。【眉批】休征附见。
登第皂荚(出《稽神录》)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梁真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及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文木(出《闻奇录》)
齐永明九年,秣陵安时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
唐大历中,成都百姓郭远,因樵获瑞木一茎。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于秘阁。
凤翔知客郭璩,其父曾主作坊。将解一木,其间疑有铁石,锯不可入。遂以新锯,兼焚香祝之,其锯乃行。及破,木文有二马形,一黑一赤,相啮。其口鼻鬃尾,蹄脚筋骨,与生无异。
花
牡丹(出《尚书故实》及《酉阳杂俎》)
牡丹花,世谓近有,盖以隋末文士集中无牡丹歌诗。则杨子华有“画牡丹处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花亦已久矣。又《谢康乐集》亦言“竹间水际多牡丹”。而《隋朝种植法》七十余卷中,不说牡丹者,则隋朝花药中所无也。
比闾花
白州比闾花,其华若羽。伐其木为薪,终日火不败。
甘谷水(出《抱朴子》)
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堕其中,历世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饮甘谷水。饮者无不考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故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傅袁隗,皆为南阳太守。每到官,常使郦县月送甘谷水四十斛,以为饮食。
金灯花
金灯一日九形,花叶不相见。一名无义草。
金钱花
金钱花,梁时荆州椽属,双六赌金钱,钱尽,以金钱花相足。鱼弘谓得花胜得钱。
凌霄花(出《酉阳杂俎》)
凌霄花中露水,损人目。
夜舒荷(出《酉阳杂俎》)
灵帝时,有夜舒荷,一茎四莲,其叶夜舒画卷。
低光荷(出《拾遗录》)
汉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若葵之卫足也,名曰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珮。花叶杂萎,芬芳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人肌理。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皆含咀。或剪以为衣,或折以蔽日,相为戏。《楚词》云:“折芰荷以为衣。”
睡莲花
南海有睡莲,夜则花低入水。
染青莲花
湖州有染户家,池生青莲花。刺史命收莲子归京,种于池沼,或变为红莲。因异之,乃致书问染工。染工曰:“我家世治靛瓮,尝以莲子浸于瓮底,俟经岁年,然后种之。若以所种青莲花子为种,即其红矣。盖还本质,又何足怪!”乃以所浸莲子寄之。道士申匡图,又见人以鸡矢和土,培芍药花丛,其淡红者,悉成深红。
果
如何(出《神异经》)
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高五十丈,敷张如盖。叶长一丈,广二尺余。三百岁作花,九百岁作实。花色朱,其实正黄,味如饴,有核。形如枣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剖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
仲思枣(出《大业拾遗》)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枝,枣长四五寸,紫色,细核,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
檽枣(出《北梦琐言》)
晋赵莹家,庭有檽枣树,婆娑异常,四远俱见。有望气者云:“此家合有登宰辅者。”其后莹由太原判官大拜。【眉批】休征附见。
柿(出《酉阳杂俎》)
俗谓柿树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
紫花梨(出《耳目记》)
会昌五载,武宗患心热之疾,名医不效。时有言青城山邢道士者,妙于方药。帝即召见之。道士以肘后绿囊中青丹两粒,及取梨数枚,绞汁而进之。帝疾寻愈。旬日之内,所赐万金。仍加“广济先生”之号。帝从容问其粒为何物。先生曰:“赤城山顶有青芝两株。太白南溪有紫花梨一树。臣之昔岁,曾游二山,偶获两宝,炼成丹。五十年来,服食殆尽,唯余二粒。幸陛下服之。更欲此丹,须求二物也。”经数月,邢生辞帝归山。后疾复作,再诏邢先生于青城,则不知何适也。帝逐诏示天下,有紫花梨即时奏上。时恒州节度太尉公王达,尚寿春公主,即会昌之女弟。闻真定李令种梨数株,其一紫花梨。即遣寺人,就加封检。剪其旁树,匝以朱栏。宝惜纤枝,有同月桂。当花发之时,防蜂蝶之窥耗,每以轻绡纱縠,远加笼罩焉。守树者不胜艰苦。洎及秋实,公主必手选而进之。比达帝庭,十得其六七。帝多食此梨。虽不及邢氏者,亦粗解其烦躁耳。是时有李遵来侍御,任恒州记室,作进梨表云:“紫花开处,擅美春林。缥蒂悬时,迥光秋景。离离玉润,落落珠圆。甘不得尝,脆难胜口。”表达阙下,公卿见者大笑之曰:“常山公何用进残梨于天府也。”盖以其表有“脆难胜口”之句。明年,武宗崩,公主亦相次逝。此梨自后以为贡赋之常物。县官岁久,亦渐怠于宝守焉。至天祐末年,赵王为明德所篡。其后县邑公署,多历兵戎,紫花之梨,亦已枯朽,无复种焉。当武宗时,县宰李尚,尝以守树不谨,曾风折一枝,降为冀州典午。
仙人杏(出《述异记》)
杏圃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晋郭太仪《果赋》云:“杏或冬而实。”
汉帝杏(出《酉阳杂俎》)
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
马畅(出《国史补》)
马燧之子畅,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以进德宗。德宗未尝见,颇怪之,令中使就封杏树。畅惧进宅,废为奉诚园,屋木皆拆入内。
金李 朱李(俱出《述异记》)
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谓之鼠李。
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
房陵楚山有朱神李圃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神之李。”又李尤《果赋》云:“三十六之朱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是也。
圣柰(出《洽闻记》)
河州凤林关有灵岩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
木桃(出《述异记》)
桃之大者木桃。《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
王母桃(出《酉阳杂俎》)
王母桃,洛阳华林园内有之。七月始熟,形如括篓。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
天宝甘子(出《酉阳杂俎》)
天宝十年,上谓幸臣曰:“近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为禁中之华实。”相传玄宗幸蜀年,罗浮甘子不实。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巢于甘树。实时,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巢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
樱桃(出《摭言》)
唐时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刘邺第三子覃及第,时邺以故相镇淮南,敕邸吏以银一锭资醵置。而覃独置是宴,大会公卿。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厚价预购,山积铺席。下至参御辈,靡不沾足。
王母蒲萄(出《酉阳杂俎》)
贝丘之南有蒲萄谷。谷中蒲萄,可就其所食之。或有取归者,即失道。世言“王母蒲萄”也。天宝中,沙门昙霄,因游诸岳至此谷,得蒲萄食之。又见枯蔓堪为杖,大如指,五尺余,持还本寺,植之遂活。长高数仞,荫地幅员十丈。仰观若帷盖焉。其旁实磊落,紫莹如坠。时人号为草龙珠帐。
穹窿瓜(出《王子年拾遗》)
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敦煌献异瓜种,名穹窿瓜。父老云:“有道士从蓬莱得此种,食之不饥。”
五色瓜(出《述异记》
吴桓王时,会稽生五色瓜。
瓜恶香
瓜恶香,尤忌麝。唐郑注,太和初,赴职河中,姬妾百余,尽骑,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
芰(出《酉阳杂俎》)
芰一名水菜,一名藓苔。汉武昆明池中有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沦波下,亦曰青水芰。
【总评】按《拾遗记》:昭帝时,有倒生菱,茎如乱丝,一花十叶,根浮水上,实沉泥里。泥如紫色,谓之紫泥菱。食之令人不老,疑即此种也。
玄都有芰,碧色,状如鸡飞,名翻鸡芰。仙人凫伯子常采之。
四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苏州折腰菱多两角。荆州有僧遗段成式一斗郢城菱,三角而无芒,可以挼莎。
竹
竹类(出《酉阳杂俎》)
《竹谱》:竹类有三十九。
涕竹(出《神异经》)
南方荒中有涕竹,长数百丈,围三丈六尺,厚八九寸,可以为船。其笋甚美,煮食之,可止疮疠。
罗浮竹(出《岭表录异》)
唐贞元中,有盐户犯禁,逃于罗浮山,深入第十三岭,遇巨竹万千竿,连直岩谷,竹围皆二丈余,有三十九节,二丈许。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为篾。会赦宥,遂挈以归。有人得一篾,奇之,献于太守李复,乃图而纪之。予尝览《竹谱》曰:“云丘帝竹,【眉批】帝竹,帝陵上所生也。一节为船。”又何伟哉!南海以竹为甑,皆罗浮之竹也。
童子寺竹(出《酉阳杂俎》)
唐李卫公言: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实(出《玉堂闲话》)
唐天复甲子岁,自陇而西,迨于褒梁之境,数千里内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饥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至于溪山之内,居人如市。人力及者,竞置囤廪而贮之。若家有羡粮,取与荤茹血肉而同食者,呕哕如中毒,十死其九。【眉批】周急不继富,竹所以为君子。
【总评】竹六十年一易根,必花,结实而枯死,实落而复生。
五谷
摇枝粟 凤冠粟(俱出《王子年拾遗》)
宣帝地节元年,乐浪之东,有明之国人至,贡方物。言其乡土在扶桑之东,方三千里,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宜五谷,食者延年。清腹一粒,历年一饥。有摇枝粟,言其枝长而弱,无风常摇,食之益髓。
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龙粟,枝叶屈曲如游龙。有琼膏,色白如银。食此二栗,令人骨轻。
延精麦(出《王子年拾遗》)
紫米 灵光豆(俱《杜阳编》)
元和八年,大轸国贡碧麦紫米。碧麦粒大于中华之麦,表里皆碧,香气如粳米,食之令人体轻,久则可以御风。紫米有类巨胜,炊一升,得饭一斗。食之令人髭发缜黑,颜色不老。
代宗大历中,日林国献灵光豆。大小类中华之绿豆。其色殷红,而光芒可长数尺。本国亦谓之诘多珠。和石上菖蒲叶煮之,即大如鹅卵。其中纯紫,称之可重一斤。帝啖一丸,叹其香美无比,数日不复言饥渴。
野粟 石壳(出《述异记》)
宋高祖之初,当晋末饥馑之后。既即位,而江表二千余里野粟生焉。又淮南诸山石壳生,石上生壳也。袁安云:“石壳药名。”穗之尤小者是也。
豆谷(出《传载》)
至德初,安史之乱,河东大饥,荒地十五里生豆谷。一夕扫而复生,约得五六千石。其实甚圆细美,人皆赖此活焉。
蔬
蔓菁(出《嘉话录》)
越蒜(出《异苑》)
晋安平有越王余蒜菜,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曾于舟中作筹筭,有余者,弃之水而生焉。”【眉批】人知脍残鱼,不知筹余菜。
三蔬(出《拾遗记》)
晋咸宁四年,立芳圃于金墉城东,多种异菜,名曰云薇。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滋。其根烂漫,春敷夏密,秋荣冬馥。其实若珠,五色,随时而盛。一名云芝。其紫色者为上蔬,而味辛。其黄色者为中蔬,而味甘。其青色者为下蔬,而味咸。常以此蔬充御,其叶可以藉饮食,以供宗庙祭祀,亦止人饥渴。宫中掐其茎叶者,历月不歇。
菠薐(出《嘉话录》)
菜之菠薐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如苜蓿、蒲萄,因张骞而至也。菠薐,本是颇陵国将来,语讹耳。
茄子(出《酉阳杂俎》及《岭表录异》)
茄子,一名落苏。事具《食料本草》。隐侯《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垄,秋瓜正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隋大业末,改名昆仑瓜。岭南茄子,宿根成树,高五六尺,或梯树摘之。三年后树渐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茄子熟食,厚肠胃,动气发疾。根能理龟瘃。欲其子繁,候其花时,取叶市于过路,以灰规之,人践之,子必繁也。
掌中芥(出《酉阳杂俎》)
掌中芥,末多国出也。取子置掌中吹之,一吹一长,长三尺,乃植于地。
茶
叙茶(出《国史补》)
消食茶(出《中朝故事》)
唐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数角。”其人献之数十斤,李不受,退还。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角,投之,德裕阅之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开视,其肉已化为水矣。众伏其广识也。
桑苎公(出《国史补》)
竟陵僧有于水边得婴儿者,育为弟子。稍长,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姓陆,字鸿渐,名羽。羽有文学,多意思。状一物,莫不尽其妙。性嗜茶,始创煎茶法,撰《茶经》二卷。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号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不利,则以釜汤沃之。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公。
草
席箕草(出《述异记》)
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
护门草(出《酉阳杂俎》)
常山北有草,名护门。置诸门上,夜有人过,辄叱之。
仙人条(出《酉阳杂俎》)
衡岳出仙人条,无根,多生石上。状如带,三股,色绿,亦不常有。
合离草(出《酉阳杂俎》)
合离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环之,相须而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一名独摇,一名离母。
鬼皂荚(出《酉阳杂俎》)
鬼皂荚,生江南地,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亦去衣垢。【眉批】鬼荚可对人枫。
三白草(出《酉阳杂俎》)
三白草,初生不白,入夏,叶端方白,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草毕秀矣,其叶似署预。
无心草 无情草(俱《酉阳杂俎》)
蚍蜉酒草,一曰鼠耳,像形也。亦曰无心草。
左行草使人无情,范阳长贡。【眉批】左行草可对金灯花。一无义,一无情。
女草(出《酉阳杂俎》)
葳蕤草,一名丽草,亦呼为女草。江湖中呼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为名。
媚草(出《岭南录异》)
鹤子草,蔓生也。绿花绿叶,紫带。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翅尾嘴足,无所不具。此草蔓至春生双虫,只食其叶。越女收于妆奁中,养之如蚕,摘其草饲之。虫老不食,而蜕为蝶,赤黄色。妇女收而带之,谓之媚蝶。
醉草(出《文枢镜要》)
赤县洲为昆仑之墟,其东则卤水岛。山左右,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醉卧三百岁。
舞草 梦草(俱《酉阳杂俎》)
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半,相对。人或近之则欹。扺掌讴曲,则摇动如舞矣。
汉武时,异国献梦草,似蒲。昼缩入地,夜若抽荫。怀其草,自知梦之善恶。帝思李夫人,怀之辄梦。
相思草 忘忧草(俱《述异记》)
秦赵间有相思草,状若石竹,而节节相续。一名断肠草。又名愁妇草。亦名孀草。又呼为寡妇莎,盖相思之流也。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睡草 千步香草(出《述异记》)
南海出百步香,风闻于千步也。今海隅有千步香,是其种也。叶似杜若,而红碧间杂,贡籍云:“日南郡贡千步香。”
治蛊草(出《投荒录》)
新州郡境有药,土人呼为吉财,解诸毒及蛊,神用无比。昔有人遇毒,其奴吉财得是药而愈,因以奴名名之。实草根也,类芍药。遇毒者,夜中潜取二三寸,或剉或磨,少加甘草,诘旦煎饮之,得吐即愈。俗传将服是药,不欲显言,故云潜取,而不详其故。或云,昔有里媪病蛊,其子为小胥,邑宰命以吉财饮之,暮乃具药。及旦,其母谓曰:“吾梦人告我,若饮是且死,亟去之。”即仆于地。其子又告县尹,县尹固令饮之,果愈。岂中蛊者亦有神,若二竖哉!
蛇衔草(出《感应经》)
昔有田父耕地,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
鹿活草 牧靡草(俱《酉阳杂俎》)
天名精,一曰鹿活草。青州刘炳,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炳密录此草种之,多愈伤折。俗呼为刘炳草。
建宁郡乌句山南五百里,生牧靡草,可以解毒。百卉方盛,乌多误食,乌啄中毒,必急飞牧靡山,啄牧靡以解。
毒草(出《感应经》)
蕉毒草如芋巨,状如雀头。置干地则润,置湿地则干。炊饭时种于灶上,比饭熟,即著花结子,人食之立死。
【总评】按《酉阳杂俎》:名雀芋。飞鸟触之堕,走兽遇之僵。
有牧麻草,大毒。有此草,值风吹,其气所至,则数里内稻皆即死。李淳风云:“其汁本清,得水则稠,见日则湿,入阴即干。在夏欲凉,在冬欲温。”
龙刍(出《述异记》)
东海岛龙驹川,穆天子养八骏处,岛中有草,名龙刍。马食之,日行千里。古语:“一株龙刍,化为龙驹。”
红草(出《酉阳杂俎》)
山戎之北有草,茎长一丈,叶如车轮,色如朝霞。齐桓时,山戎献其种,乃植于庭,以表霸者之瑞。
宫人草(出《述异记》)
楚中往往有宫人草,状似金灯,而甚芬氲。花似红翠。俗说楚灵王时,宫人数千,皆多怨旷。有死者葬之,墓上悉生此草。
焦茅 销明 黄渠(俱《王子年拾遗记》)
焦茅,高五丈。燃之成灰,以水灌,复成茅,是谓灵茅。
销明草,夜视如列星,昼则光自销灭也。
黄渠,照日如火。实甚坚,食之,焚身不热。
书带草(出《三齐记》)
郑司农常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黄巾乱,乃避。遣生徒崔琰、王经诸贤于此,挥涕而散。所居山下,草如薤,叶长尺余许,坚韧异常,时人名作康成书带。
异草
晋武帝为抚军时,府内后堂砌下,忽生异草三株,茎黄叶绿,若惣金抽翠。花条苒弱,状如金灯。时人未知何祥也,故隐蔽,不听外人窥视。有羌人姓姚名馥,字世芬,充厩养马,妙解阴阳之术,云:“此草以应金德之瑞。”馥年九十岁,姚襄即其祖也。馥读书嗜酒,每醉,历月不醒。好啜浊嚼糟,群辈常弄狎之,呼为渴羌。及晋武践位,忽见馥立于阶下。帝奇其倜傥,擢为朝歌邑宰。馥辞曰:“氏羌异域,远隔风化。得游中华,已为殊幸。请辞朝歌之县,长充马圉之役,时赐美酒,以乐余年。”帝曰:“朝歌郡纣之故都,地有酒池,故使老羌不复呼渴。”【眉批】语似建武诏。馥于阶下高声而应曰:“马圉老羌,渐染皇教。溥天夷貊,皆为王臣。今者欢酒池之乐,受朝歌之地,更为殷纣之比乎!”【眉批】善对。帝抚玉几大悦,即迁为酒泉太守。其地有清泉,其味如酒。馥有善政,民为立生祠。后以府地赐张华,犹有此草,故茂先《金灯赋》云:“擢九茎于汉庭,美三株于兹馆。贵表祥乎金德,名比类而相乱。”至惠帝咸熙元年,三株草化为树,条叶似杨树。高五尺,以应三杨璮之事。时有杨隽,弟瑶、弟济,号曰三杨,醉羌之验也。
神草(出《酉阳杂俎》)
魏明时,苑中有合欢草,状如蓍,一株百茎。昼则众条扶疏,夜乃合作一茎。谓之神草。
始皇蒲(出《殷芸小说》)
齐南城东有蒲台,秦始皇所顿处。时始皇在台下,萦蒲以系马。至今蒲生犹荣。俗谓之秦始皇蒲。
水网藻(出《酉阳杂俎》)
汉武昆灵池中,有水网藻,枝横倒水上,长八九尺,有似网目。凫鸭入此草中,皆不得出,因名之。
苔
苔钱(出《述异记》)
苔钱亦号泽葵,又名董钱草,又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
蔓金苔(出《王子年拾遗记》)
晋梨园献蔓金苔,色如金。若萤火之聚,大如鸡卵。投之水中,蔓延波澜之上,光出照日,皆如火生水上也。乃于宫中穿池,广百步,时时观此苔,以乐宫人。宫人有幸者,则以金苔赐之。以置漆碗中,照耀满室,名曰夜明苔。着衣襟,则如火光矣。及皇家丧乱,此物皆入胡中。
瓦松(出《酉阳杂俎》)
藟蔓
藤实杯(出《炙毂子》)
藤实杯出西域。藤大如臂,叶似葛花,实如梧桐。实成坚固,皆可酌酒。自有文章,映彻可爱。实大如杯,味如豆蔻,香美消酲。士人提酒,来至藤下,摘花酌酒,乃以其实消酲。国人宝之,不传于中土。张骞入宛得之。事在张骞《出关志》。
钟藤 人子藤(俱《酉阳杂俎》)
松桢,即钟藤也。叶大者,晋安人以为盘。
【总评】松桢,藤也,而可为盘。樗栎,树也,而不可为榱。物贵有用,岂在数哉!
安南有人子藤,红色,蔓端有刺,其子如人状。昆仑烧之集象,南中亦难得。
蜜草蔓(出《酉阳杂俎》)
北天竺国出蜜草,蔓生大叶,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结成蜜,如塞上蓬盐。
胡蔓草(出《酉阳杂俎》)
胡蔓草,此草在邕间丛生。花偏如栀子,稍大,不成朵。色黄白,叶稍异。误食之,数日卒死。饮白鹅、白鸭血则解。或以物投之,祝曰:“我买你。”食之不死。
【总评】钱可赎死乎?草木犹尔,何况于人!
芝菌
滴芝(出《抱朴子》)
少室石户中,更有深谷,不可得过。以石投谷中,半日犹闻其声也。去户外十余丈,有石柱,柱上有偃盖石,南度径可一丈许。望之,蜜芝从石上随石偃盖中,良久,辄有一滴,有似雨屋后之余漏,时时一落耳。然蜜芝堕不息,而偃盖亦终滴也。户上刻石为科斗字,曰:“得服石蜜芝一斗者,寿万岁。”诸道士共思惟其处,不可得往。惟当以碗器置劲竹木端以承取之,然竟未有能为之者。
木芝(出《抱朴子》)
木芝者,松柏脂沦地千岁,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燋,带之辟兵。以带鸡,而杂以鸡十二头笼之,去其处十二步,射十二箭,他鸡皆伤,带威喜芝者,终不伤也。
萤火芝(出《酉阳杂俎》)
良常山有萤火芝,其实是草,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食一枚,中心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窍洞澈,可以夜书。
异菌(出《酉阳杂俎》)
香
茶芜香(出《独异志》)
燕昭王时,有波弋之国贡茶芜香。若焚着衣,弥月不绝。所遇地,土石皆香。经朽木腐草,皆荣秀。用薰枯骨,则肌肉再生。
三名香(出《独异志》)
汉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为涪阳尉。时人谓之香尉。日南郡有香市,商人交易诸香处。南海郡有香树香户。曰南郡有千亩香林,名香出其中。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三名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