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说:“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听了,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秦王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他赔罪,请他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亲率文武百官到霸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股肱之臣,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列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放心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年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是为了让他觉得我决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了楚王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昏了头,但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正如《抵巇》所说:“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圣智之人面对天下的纷争,会用抵巇法去处理。小人的谗害、奸邪之人的迷惑,使天下相互攻伐。人人都需要睁大眼睛,看清时事,为自己的行动做好打算。
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聪明的人总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保护伞,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伴君如伴虎,王翦深谙秦王的心理,打消秦王的疑心是最好的方法,“自污”也是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