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使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识可以有很多方式,但是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沟通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传递信息方面。
交谈的目的是沟通,而很多人将单方面的通知误以为是沟通,其实沟通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李先生是广东惠州经营出口加工厂的老板,其工厂规模不小,员工有五六百人。他在经营方面很有经验,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卓有成效。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很好,加之他本人和蔼可亲,员工都很喜欢这里,工作勤勤恳恳,工厂的效益蒸蒸日上。
在员工眼里无所不能的老板,也有灰心丧气、力不从心的时候——和儿子沟通的时候。父子俩不见面就罢了,见面肯定说不了三句话就起硝烟,不是儿子摔门离开,就是父亲被气得跳脚。
这天,父子俩又因为儿子晚归吵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李先生已经做好了跟儿子斗争到底的心理准备。可是今天还没有吵两句,儿子突然转变了态度,一改往日的倔强,心平气和地说:“老爸,我们天天这么吵下去实在是伤神又费力,而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如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
“谈什么?”
“那就先从刚才我们各自说过的话聊起吧,您能把我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吗?”
“啊?”李先生没有明白儿子的意思,但还是说,“你说我看不起你,所以老是找碴儿。”
儿子摇摇头说:“不,老爸,这句话是您说的不是我。”
“怎么可能,浑小子,你别想转移话题。既然你觉得我说的不对,那你自己把刚才的话重复一下。”
“老爸,您看,从头到尾您都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再争吵下去也毫无意义。不如这样吧,我说一句您就重复一句,您说过的话我也重复一遍。”
“你小子别岔开话题,我没有那么多的空暇时间跟你做这么无聊的游戏。”
“老爸,您不试试怎么知道我这种办法不行呢?而且您仔细想一下,我刚才到底说了什么?”
李先生终于摇摇头说:“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意思。”
“好吧,我来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话。我说父亲很能干,做儿子的除了骄傲和敬佩之外,难免会有压力。”
李先生仔细想想,似乎是这样,那么当时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呢?于是父子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将之前争吵的内容回顾了一下,然后接着讨论,两个小时过去了,交谈还在继续,但是气氛却很融洽,事后李先生自己都不敢相信。
虽然谈完已经很晚了,李先生没有休息多久就起来去工厂了,但是没有以往争吵之后的疲惫和烦躁,而是神清气爽。
恰巧,早晨公司有晨会,讨论采购新设备的问题。采购部一共给了两个方案,从美国或者是日本购进。从报价上来看,日本的设备相对便宜一点儿,在质量上也并不比美国逊色,但是综合考虑,总工程师还是觉得从美国采购更合适。
通常在这样的会议上,李先生总是会礼貌地请工程师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畅所欲言,但是并不一定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在位的人时间长了,都喜欢独断专行,而且在没有讨论之前心里已经有了计较,会议多数情况都是形式而已。作为老板能省钱的地方自然不会花更多的资金,所以总工程师礼貌地说了几句自己的想法就坐下了。
按照惯例,这时候,李先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拍板,但是今天他一反常态,笑着对总工程师说:“我来重复一下你阐述的要点,看我理解得对不对:日本的机器相对于美国的来讲物美价廉,表面看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日本的售后服务却跟不上,所以将来机器出现了问题会耽误很多时间。加之我们这方没有精通日语的人,对方也没有中文方面的专家,翻译也不可能将设备上的一些术语翻译得很精确,所以会出现连续循环的恶性反应。等待问题解决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而购买美国设备恰好能避免这些问题,所以总体看来,买美国的要划算得多。”
听着李先生的复述,总工程师的眼睛越来越亮,于是等李先生讲完之后,他开始将之前没有说完的话又补充了一下。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也加入了讨论,最终将两种设备的优劣又详细地进行了对比,买哪种设备一目了然。
可见,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心平气和地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同时也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当彼此明白了对方的观点之后,再找论点驳斥,这样沟通会更有效果。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恩凯迪博士,在他2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总会在迎接新生的第一堂课上重复做一件事情:在黑板上写下4和2,然后问学生结果是多少。
几乎每一次学生的答案都是相同的:6或者2。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都会摇头。有的学生也会突发奇想,说是8,他仍然摇头。
看到学生们懵懂的眼神,他解释道:“我问你们结果是多少时,你们没有人问我这道题是加法、减法,还是乘除法。你们根本不知道问题的性质,又怎么会说出真正的答案呢!”
其实这样的错误我们经常犯,没有仔细听对方的话,却在不经意之间就急着下了定论,这样怎么能够让对方信服呢?自说自话的人,不能让语言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才能找到最终达成共识的点。所以切记,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中找到话题共同点,从而达到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