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别人心理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一些恰当的问题。对方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所以注意提问的方式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
奥斯卡·维尔德曾经说过:“绝对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人们也往往认为,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时候,这种问题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
如果你完全出于好奇心,或是出于喜爱听耸人听闻的事情的心理,你提出的问题就会使别人感觉好像自己在被人寻根摸底、被人利用,甚至还会让人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因此他根本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当然也不会做出详细的回答,你想了解他的目的也会落空。
当你粗鲁和冒失地向他人提问时,对方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受到侵犯,精神受到伤害或者侮辱;审问性的提问则使别人感觉自己被人检查,感觉自己被逼入某种困境,因而会拒绝交流;诱逼性的提问很有可能引导别人做出回答,但这种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没有什么成效,因为你根本得不到真诚的回答;追根究底的提问的目的是,打听某人关于某方面的具体情况,这样会导致对方过早地处于防守地位,不利于交流。
这些都是人们在消极情况下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别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别人只会早早地失去继续交流下去的动力。这种情况根本谈不上交流,你也难以得到对方的详细信息。
那么,如何正确地提出问题呢?
◎你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清楚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意图
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简短精确的回答,那么你就应该使用所谓的“封闭性提问”或者是“选择性提问”。例如:“你现在想要冰激凌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所有人给出的答案最有可能为“要”或者“不要”。但是,如果你希望双方能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交流,那么这一类回答“要”或者“不要”的提问方式,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你希望从交谈对象那里得到一些更加确切的回答,但同时又不想给对方造成太大的压力,那么可以选择“半开放式的提问”或者说是“关联提问”。例如:“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为什么非得现在开始休假呢?”在这种提问方式下,你事先并不会给出或者暗示任何可供对方选择的答案。对方的回答是比较自由的,他可以讲得多一些,也可以讲得少一点,可以相对详细一点,也可以只是表面上介绍一下。
如果你并不希望给予对方任何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图,而只是希望给予对方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那么你可以使用“完全开放式提问”。例如:“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那么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问方式”。例如:“这两天我觉得你有一点无精打采,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你觉得如果把我们的约会稍稍往后推迟一点,对你来说会不会好一些呢?”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不仅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也给对方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你能够体察到他身上的问题,你对他的状况很关心。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些一眼看去完全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问题,经过仔细的审视与思考以后,你往往可以发现它们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有助于你了解对方。不妨将自己置于下面的场景中,好好揣摩下面这些简单的问题: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让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吗?
——现在你不想来一杯咖啡吗?
——你觉得现在喝一杯咖啡对你会不会有好处呢?
——你给我一种感觉,好像你现在需要喝一些东西,来杯咖啡怎么样?
◎提问题要客观,切忌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
要想准确地了解别人的心理,请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你只需要提出你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表象即可。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做出判断,别人通常出于礼貌会向你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但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到他的治疗医师那里寻求帮助,他的治疗医师关心地问道:“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问题吗?”该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负担过重的问题,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要做的事怎样怎样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他每天要处理多少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他根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
这个男人的治疗医师耐心地倾听着,当他终于说完了之后,治疗医师问道:“你对我说,每天你都要忍受很重的负担,可是为什么你还这么自豪地对我讲述这一切?为什么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始终洋溢着高兴的表情?”
通过提问和观察,治疗医师很快就意识到,在生活中追赶该男子的并不是这些工作,虽然他的工作的确很多,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据他的自我价值观,他需要这么多的工作来维持这种大人物的感觉。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
治疗医师并没有给该男子一个结论性的回答,他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最后,该男子更加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许多症状,治疗医师给了他一个准确的治疗方案。
不只是治疗医师,对每一个希望了解别人的人来说,都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你只需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而不要根据你的所见所闻想当然地总结出解决别人问题的办法。
比如,你应该说“你今天脸色苍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动,烦躁不安”;“你今天一点儿也不健谈”,而不是“你今天怎么又发脾气了”;“你今天穿得很时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与男朋友有一个约会”……
为什么前一种表达方式比后一种表达方式要好一些呢?非常简单,因为你从别人身上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对应很多事实。比如某人脸色苍白,可能是因为疲劳,也可能是由于生病,或者他故意把自己化妆成脸色苍白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应该由他自己对你说——如果他真的愿意说的话。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做出判断,在你非常疲劳或是生病的时候会表现得脸色苍白,那么你的判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压力,使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即使他不想对此多说什么,通常也不会粗暴地回答:“让我自己待会儿。”而会出于礼貌,给出一个合乎情理但极有可能不是实情的回答。
你看,在提问某些问题时,相互之间只有很细小的差别,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对方可以通过你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提问,了解你的意图或者愿望,对你的感觉可能也会随之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