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只是一种工具,别被工具所左右,不要太在意批评之声。
讲个小故事:
刘备原是一个当街吆喝的收破烂的人,趁着世道混乱,开始创业。
创业之初,“公司”只有两个铁杆员工,而且是免费的——关羽跟张飞。当时,关羽是一名保安,张飞则是卖猪肉的。在三个人的创业团队中,张飞和关羽的头衔一个是马弓手一个是步弓手。
三人组团会盟十八镇诸侯。
入盟时,招致的批评、挖苦不绝于耳,连袁术都说:“如此可谓埋没英雄,十八镇诸侯难道无人可派了吗?找一个马弓手前去应战?”
面对辛辣的批评,刘备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明白,弱者只有蓄势,才能变成强者。如果当时据理力争,对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言,能起的作用也是微弱的。因为弱者的声音越大,招致的反感就会越多。因此他选择了沉默,在沉默里,积蓄能量,在关羽的“杯酒斩华雄”一役中,威震各路诸侯。
我们知道,在人际沟通的场合中,批评之声总是多于赞赏之声。在人们的观念中,赞赏的声音多半是属于强者的,只有强者才能配得上赞赏。赞赏别人,意味着别人在某方面的能力要超过自己。人性的弱点就是:能够容得下不如自己的人,却容不下强于自己的人。
在人性的驱使下,人们习惯用批评的声音去“招待”别人,而不愿意用赞赏的声音,甚至是平等交流的声音。
很多人为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在批评别人时,乐此不疲,颇有绝招。但偏偏有很多人,就是容易中他人的伎俩,和他们较真,与他们争吵,甚至使这种批评的声音成为自己的一大精神负担与压力。
批评最初只不过是人们用来抬高自己的一种工具而已,后来人们却本末倒置,批评者还在原地,被批评者却自降了高度。
这样一来,批评者没有抬高自己的地位,却因为被批评者自降了高度,相应地提高了批评者的高度。
就好比两个人在比较身高,两个人还没有站到一起,其中的一个人就已经先低下了头,弯下了腰。这样,怎么可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其他的侵扰,是坦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和”的境界是指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产生反应,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
然而,当遭遇别人的批评时,受到无理的责备时,甚至是受到莫名的谩骂时,会影响情绪的变化。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如果在被人批评的过程中乱了方寸,则切切实实是个失败者。
常言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就是说作为一名将领,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心”,即使泰山在面前轰然崩塌,或者麋鹿突然从旁边跃出,依然要保持从容镇定,这样才能控制战场局面,取得最后的胜利。
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与当时的另一位竞争者胡佛之间的竞争故事广为流传。
从竞选一开始,两个人就击出重拳,妄图将对方一下子打垮。
罗斯福在大街上游行演说的时候,胡佛气势汹汹,说罗斯福是一个骗子,是一个影帝,擅长利用表演的手段迷惑全体公民,又爆出猛料,说罗斯福家族的资产都是通过诈骗、洗黑钱的违法手段得来的,同时对罗斯福进行了人身攻击。
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谩骂,罗斯福表现得相当镇定,在麦克风面前,他微微一笑,说:“赫伯特(指当时的竞争者胡佛),你又来这一招了。”
简单的一句话,让胡佛立刻哑口无言。
不被批评之声左右,胡佛一段恶毒的批评,罗斯福只一句话就简单地化解了。
在人际沟通中,随便一点赞扬之声都可以让我们高兴,随便一点批评之声就可以让我们反感,随便刮来一片树叶就让我们看不到光明……这样的人能够有机会成功吗?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吗?
人性的虚荣心,让我们渴求被赞美,这是人的一种共性。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批评的声音,是来自别人无情的批评,甚至是恶意的攻击。
这时,你需要记住古人的一句哲理之言: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
想做一个快乐的人,需要记住:嘴巴是别人的,快乐是自己的,即使人家批评你、否定你、攻击你,也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否定,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中,决定人是否满足的关键点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批评,换句话说,脸皮要厚一点。不要因批评而失去方寸,不要因为别人的冷言冷语就情绪失控,以为自己受了莫大的伤害。
面对批评之声,要冷静地想一想,如果批评是正确的,等于给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批评是不公正的,何不一笑置之呢?何况很多时候,批评的话大多数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
总而言之,嘴巴是别人的,如何把握是自己的,容易被别人的批评所左右的人,要冷静地想一想:
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批评声之下的奴隶?为什么要如此在意别人的批评之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