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留一步,味让三分(1 / 1)

高品质沟通 郭津宏 1017 字 3个月前

做事情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个台阶。

通过观察人们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脱离现象,我们知道有很多可怜的人,因为自己的嘴巴引起良心上的不安,时时苦恼着。然而,他们徒有伤感却无法采取行动,在心中承受自己的错,但却无法采取弥补损失的行动。

同样有一些人,轻信了别人的嘴巴,迁怒于嘴巴的主人。眼前的海市蜃楼无法压制住内心的仇恨,其实,他们的内心曾经对别人充满着幻想,幻想的破灭让他们激发起最原始的愤怒。

从人心的角度观察、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以做梦为例,梦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而是生活中无意识的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在之前的生活中采取的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行动,才能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由此产生了梦。

前面有过类似的行动,才在潜意识里留下了痕迹。

心理学中,人的定性心理影响着很多事情的发展。一旦对某件事情确定了性质,内心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想方设法地将未知的事情向已经确定了性质的事情周围靠拢。

人的这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称为定性心理。

我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件事:

“进入银行工作,我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一次,我的导师找我帮忙,他想开一家超市,却缺少资金,便去问我能不能帮忙贷款。导师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一直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导师是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

“可是,你知道的,我毕竟只是银行里的一个柜台员,尽管每天从我手上过的钱比你一辈子用的厕纸都多,但在我看来这些钱还没有厕纸用处大,因为它从不属于我。银行里,我根本没有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合乎规章。我一再努力,可事情却无法按照我努力的方向发展。导师一遍遍给我打电话,我一遍遍地承诺:很快就办下来了。

“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很心虚,我的内心在忍受着折磨。更为要命的是,当导师后续工作全部做完,等着资金开业时,我这里却拿不出钱来。导师大怒,大声地斥责我。他白白投资了一部分钱。”

听完朋友的讲述,我想告诉他,你的承诺已经在对方的心中定性了。他的潜意识里,缺少资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尽管资金的事情还没有落实。但在他的心中,却将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可能性完全忽略。他只关心在约定的时间内拿到钱,仅此而已。

当已经定性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被否定后,心理会产生强大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产生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关于定性心理,中国古代伟大的母亲孟母已经给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样:

孟母在院里陪孟子嬉戏玩耍,突然传来了猪叫声,是邻居在杀猪。孟子问:

他们家杀猪做什么?

孟母随口就说:“给你吃。”

孟子听完之后,高兴地拍着手:“太好了,今天可以吃到猪肉了。”

此话刚出,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座席不放正不往下坐,肉切得不正不吃,为的就是良好的“胎教”,如果今天逞一时口舌之欢却欺骗了孩子,这等于教孩子不讲信用,但是话已经出口不能收回。为了不欺骗孩子,孟母硬是出钱把邻家的猪肉买了来给孟子吃。孟母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然而,这件事放在今天,当妈妈告诉孩子“给你吃”,孩子往往会吐吐舌头,一副不相信的表情——这是做妈妈的失败。

人际交往中,当你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前一分钟,对方信誓旦旦,说:“这件事交给了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当然,定性心理会觉得事情已经成功了,会佩服对方的能力与实力。

然而,后一分钟,对方却对你说:“这件事遇到了一点困难,我可能帮不了你。”

他的话等于让你原来定性的世界观完全推翻了,你的第一反应是谴责他:你这个骗子。

然而,如果事情是另外一种情形:

你有求于别人,前一分钟,对方说:“这件事结果不管能不能让你满意,但我一定尽力而为。”

后一分钟,对方对你说:“这件事遇到了一点困难,我尽力了。”

你可能会略微失望,但心里却会感激对方,因为对方已经尽力了。

同样的结果,却有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

一个人对别人开始的承诺已经在对方心中形成了一种定势,如果你说能完成,对方在心底就已经固定了这种定势:能够完成。然而,你没有完成,在定性心理的影响下,肯定产生负面情绪。即便完成了,这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履行承诺罢了。

如果你开始给对方的承诺留有余地,在定性心理的影响下,尽管结果没有满足对方,但同样在心理定性的影响下,不会对你产生负面情绪。但如果你能够完成对方的请求,则会产生更强烈的正面效果。

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互相求助的时候,当你承诺一件事情时,在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和其他因素后,尚需留有一定余地,使你最终达成的结果不低于你承诺的。也就是说,可以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但是不要让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定性心理,让一个人的诚信尤其重要,讨厌有口无心直言快语,实则机关算尽言而无信的人。

因此,否则,在定性心理的影响下,很容易出力不讨好。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