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第一印象,重新认识对方(1 / 1)

高品质沟通 郭津宏 993 字 3个月前

人际交往中,无意中的一个粗俗的举止,便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一个善意的举动,便能让你光彩倍增,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先来说一个事情:

某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其间朋友对漂亮的女服务员产生了兴趣。

他说:“以后找老婆,一定要找个漂亮的,只有漂亮的女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

朋友的这种“只有漂亮的女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的心理属于典型的晕轮效应。

在说起晕轮效应之前,先来说一个大文豪普希金的故事: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娜坦丽容貌惊人,在普希金看来,一个容貌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为此,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追求娜坦丽。

娜坦丽的美貌让人如痴如醉,但智慧和品格方面,却与普希金的希望相差很远。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普希金的离去被很多人定义为红颜祸水,但主要责任却要归咎于人心。

人心有这样一种倾向:通过一个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环节来主观地形成对整个事情、整个事物或者整个人的评价。

这有点以偏概全的意思,就是看一个人的外貌,然后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美容市场上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美白市场。可见,晕轮效应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再来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

去朋友的公司办点事,看到朋友拿着一张纸,赞不绝口。

朋友说:“今天我面试了一个小伙子,字写得非常漂亮,在现代纸笔被电脑代替的办公室里,能把字写这么好的人,一定是个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的人,我准备凭这一点就录用他。”

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看法,而是给他讲了普希金的故事。

讲完之后,他说:“是啊,不能因为字写得好就判断一个人,我还要综合评定一下。”

人际沟通中,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去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步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

这种效应通过他人的传递,产生的效果更强。

比如,别人向你介绍一个陌生人时,表达了他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就成为你判断他人的主要依据。在你的心中,较长一段时期内,容易被这种依据所左右。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相貌与品质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为正比例关系。

比如说,长相比较好看的人往往会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长相不好看的人会被认为心肠恶毒、冷漠、孤独,甚至会被戴上罪犯的帽子。

这样,某人只要有了面相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这种心理是错误的,错误在于:它容易抓住个别特征,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将一些并无必然联系的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将这种特征推及至另一种特征,并且推及得非常果断;对事物全盘否定或者肯定。

这种心理上的弱点容易把人带入错误的领域,因此,要避免和克服这种戴着有色眼镜去判断对方的心理效应。

要实现有效沟通,首先要避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以点代面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没有清醒地、理智地进行认识,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很多场合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因此,我们对待第一印象,首先一定要冷静、客观,思想上要具备改变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

其次,不要按照预先了解的特性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

比如,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一类人普遍的特征进行归类,教师是“知书达理”,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再次,要深入研究,不要以貌取人。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不应该受限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特质。

最后,晕轮效应属于心理认知上的缺陷,在尽量避免自己的心理缺陷的同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如说,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你对人有礼貌,即便你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别人也会对你产生好感。在面试工作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应,把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在别人面前,将自身的一些优势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给对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人性的缺陷告诉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克服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同时要有效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