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换换位,沟通才到位(1 / 1)

高品质沟通 郭津宏 1989 字 3个月前

想实现有效沟通,你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不要一味地只想着自己,超过了别人的承受范围,可能会一拍两散。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的演讲很生动,打算捐款。10分钟之后,牧师还在进行重复的说教。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决定放弃捐款的念头;又过了一刻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开始心生厌恶。

一刻钟之后,牧师的演讲终于结束了,开始募捐时,气愤难平的马克·吐温不仅放弃了捐款,还从捐款的盘子里拿走了一美元,作为自己的精神补偿。

安德鲁·卡内基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作为美国钢铁巨头,他为钢铁厂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得员工的服从意识空前提高。

在钢铁厂逐步走向全美的时候,安德鲁·卡内基发现,车间技师对他的“严格要求”微词颇多。诸多管理关系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批评的效果越来越糟糕了。

为了提高车间的工作效率,卡内基对那些违反钢铁厂规定的技师,总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有一次,一位技师在检验钢铁的过程中,未按厂里规定的“技师复核制度”复核,就将钢材销售给铁路部门,铁路部门发现产品的验收者不是自己指名想要的,于是找钢铁厂进行调换,并向卡内基投诉了那名技师。卡内基按照钢铁厂的规定,对技师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内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到此本该结束。但是,在以后的几个见面中,我常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督促他在检验钢铁时一定要‘引以为戒’,甚至三番五次在会议上将这个案例搬出来,并直接道出了技师的名字。

“半个月之后,我收到技师的辞职信:我要辞职。顺便说一句,生产器械出现故障,希望你能够在下批订单来临之前检修好。

“我这才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过了火。”

心理学中有一种“超限效应”,指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对对方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对方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事例一中的牧师在演讲的过程中,对马克·吐温刺激过多,时间过长,和事例二中的安德鲁·卡内基出现同样的问题,结果导致出现与预期效果完全相反的事情。

要避免超限效应,人际沟通中,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把握“度”,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

再来说一个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去天津出差,就合作中的一些事项与客户展开谈判。

双方交谈得很顺利,在履行具体的合同事项时,对方的两个人提出了异议。两个人喋喋不休地轮番轰炸,无外乎现在物价飞涨,生产成本提高,要提高价格之类的。

面对他们的轮番轰炸,我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这样告诉他们:

当然,现在生产成本提高,站在你们的立场上,我希望你们多赚一点钱,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这样想。现在让我来帮助你们分析一下,价格提高以后你们是多赚钱了,还是少赚钱了。看起来价格提高你多赚钱了,而这一单的价格我们公司当然可以承担得起。但是,以后我还会与你们合作吗?我这一走对你们来说丢掉了一个很重要的生意,而且我是做生意的,如果我给你们宣扬出去,谁还会来?相反,现在成本提高,如果我将你们没有提高价格的事情宣扬出去,等于是给你做了广告,让很多人都知道你们是讲究诚信的。你们觉得提高价格好还是不提高价格好呢?

他们考虑了一下,认真地点点头。最后双方达成了合作。

当你站在别人的角度帮别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别人同时也会站在你的角度帮你思考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常会存在许多分歧。当分歧存在的时候,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这样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再根据对方的立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心的劣根性决定了人的大脑中只能考虑到自己、只能看到自己。要实现有效沟通,需要避免人心的缺陷性,需要转变观念,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才能了解对方的思想立足点、意识支撑点,才能对对方有个基本的了解。在各种交往中,你就可以从容应对。

围棋高手在比赛的过程中,常常扮演两个角色——对方的进攻和己方的进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对方出什么着,大概就胜券在握了。

当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运用这条规则,这是导致他们人生失败的一大原因。

然而,很多人低估了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的力量,由此,他们也丧失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因为他们对别人一无所知。

人性的劣根性,决定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的标准来衡量某一事情。只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得出的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因此,当我们考虑某一问题时,眼中仅仅能够看到自己,而完全忽视他人,往往就会失之偏颇,甚至做错事情。

要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凡事设身处地,换一个角度思考,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可能就变得豁然开朗了。在思维上,这又称为逆向思维。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一个人只有从镜子里才能看到脸上的痦子,站在镜子前面,就是最好的方式。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就如同站到镜子前,可以看到自己脸上的痦子,这仅仅是实现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如何让脸蛋与痦子之间实现和谐,让痦子不会成为影响你展现自己美丽的因素,而是让你更漂亮,这才是关键。

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情:

我的一个人事部的同事,由于人事部人员调动,公司的人事几乎全部由他负责,任务的繁重可想而知。午休时,他恰好遇到了我,向我喋喋不休地抱怨,抱怨每天需要加班三个小时,中间不能有丝毫松懈,老板是想把自己当牲口使之类的话。说实话,我实在是没有耐心听。

我很想对他说:你不要抱怨,抱怨对工作于事无补。在我们公司,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你就自认倒霉吧。

当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对他说:

“是的,你说得很对,换作是我,我也会和你的反应一样。公司的人事部人员调动,几乎所有的人事工作都需要你一个人担着,只能把你当牲口用了。但是,这正是你表现自己的机会啊,受任于公司变动之际,奉命于人员缺乏之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副肩膀担起一个部门的重担,领导会视而不见吗?”

这句话让同事几乎两眼放光,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这句话对他很受用。

开始时我对他说:“是的,你说得很对,换作是我,我也会和你的反应一样。”

这句话让同事的抱怨瞬间消失,而且这句话完全是出于理解他的心理、意愿,假如我是他,当然也同他感觉一样。

“是的,你说得很对,换作是我,我也会和你的反应一样。”这是一句有神奇力量的语句,一个可以停止争论、消除怨恨,甚至制造好感,使对方注意听你谈话的一句话。

就是这样一句话,能够让世界上最固执的人,瞬间软化下来。人性的需要,需要自己被别人理解,特别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思想,更需要得到别人的了解。比如,一个不被身边的人所接受的人,或者是思想,或者是行为,但不管是何种思想和行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支持理由。想和他实现有效沟通,首先需要同情、认可他的理由,“是的,你说(做)得对,换作是我,我也会和你的反应一样。但是……”

要记住,那些到你面前抱怨、倾诉,甚至失去理智的人,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责任并不全在他身上。

对这些人,要对他表示认可、理解,不要求你一定要接受他的思想,但前提是要理解。“我无法接受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里,要将这一句话改为“我理解你的处境,但是……”,这是有效沟通的需要。

中国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因此,在中国,有很多人感慨,在中国做人太难。

几年前,我的一个乡下亲戚让我给他的儿子在我任职的公司安排一个职位。这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当时我也只是一个小职员,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每个月拿着不多不少的薪水。这些在我的亲戚看来,就是成功了。

很明显,我无法帮他实现。

后来,他对我的父亲说:你的儿子现在混好了,我们是高攀不上了。

我知道,他在生我的气。

我给他打电话:

你说得很对,换作是我,我也会这么认为。但是我也在为别人打工,如果他(指亲戚的儿子)有公司需要的专业技能,我就是拼了命,也一定帮他谋得一份工作。他现在还只是个少年,应该以学业为重。我保证将来会拉他一把。

于是,与这个亲戚冰释前嫌。

因为道歉,并认同他的观点,我和他得以冰释前嫌,让他同情我的处境。

实现有效沟通,必须要用真诚的态度说出那些话来,假如你是对方的话,你当然有他同样的感觉。

人性使然,普遍追求别人的理解、顺从,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前面我们说过,一些年幼的孩子会急切地显示他受伤的地方,以得到成人的关心和同情,这个时候,成人在同情的同时,还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需要别人认可自己的心理。

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也有类似的情形,他们会到处向人说明他曾经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越是坎坷,越是急切地想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添油加醋,极力渲染,说出他们的经历。“自怜,实际上是人的一种习性。”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人喋喋不休地向你抱怨,而你确实很没有耐心;你正愁手头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时候,领导又给你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你人手不足的时候,有人突然向你请假……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直接应对,如向他人表示:“不,这样不行。”恐怕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如果我们换一个策略,采用同情他人意愿的原则,如向对方说:“是的……,但是……”这样效果会明显不同,可能会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因为,你首先对别人的要求或者意愿表示了认可,这等于你满足了对方的心理,对对方的要求与意愿表示了认可,接着又讲出了自己的意愿,让对方面对两种情况自我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都会做出让你感觉到舒服的选择。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意愿,这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