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
在公共场所,孩子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和同学打闹说笑,丝毫没有考虑影响到别人;
在游乐场所,孩子不排队、硬加塞儿,强抢其他人正在玩的器械;
花园中,看到漂亮的鲜花,随手就摘下一朵,看够了然后就丢在地上;
十字路口,眼看着红灯亮起,孩子却不顾危险地穿过了马路……
遇到这样的孩子,很多人总是会摇摇头,说一句“真没教养”,甚至会把矛头指向孩子的父母“这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看把孩子教成了‘熊孩子’”。
没错,我们时常说,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之所以没有良好的修养,没有公德心,完全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事实上,很多父母身上有很多不讲公德、没有教养的举动,只是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我们知道,自助餐有一个规矩,大家排队依次取食物,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取食物,不要太浪费。但是总有一些父母完全不顾忌这些规矩,别人还没有拿好食物,他的手就伸了过去,给别人造成了不便;不管自己的饭量多大,都把盘子堆得满满的。而且自助餐的食物都是定时补给的,可有些人看到某样食物稀少、珍贵,或是自己喜欢吃,就一下子全部拿光,甚至连托盘一起拿走,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求。
我们还知道,公交车或是地铁乘客众多,空间非常拥挤,而座位却是有限的,只能是先到先得。可有些父母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把自己的包放在座位上,等到有人询问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说“这里有人”。有人,可人去哪里了?直到这人下了车,他们放包的座位上也没有来人。事实上,他们就是为了自己舒服,多占了一个位置。还有些人不管公交车、地铁是公共场所,就完全“放飞自我”,不是脱了鞋把脚放在座位上,就是穿着鞋把座位踩得脏脏的。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很微小的举动,但是,恰恰是在这些细节中,很多父母在公共场合将公德心意识和修养的缺乏暴露无遗。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这样的父母丝毫没有公德心、没有教养,孩子在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如何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德行,如何有良好的修养?
琪琪妈妈总是教育孩子不要闯红灯,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琪琪也是这样做的。可有一次,妈妈带着琪琪去看电影,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亮了,但路上的汽车还没有启动。妈妈赶紧拉住女儿,想要快速穿过马路。
琪琪说:“妈妈,现在是红灯!”
妈妈着急地说:“电影就要开演了。我们得快点过去!”
琪琪郑重地说:“可是,您教育我不要闯红灯啊!”
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只好作罢,脸上也显露出尴尬的神情。
我们总是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就是孩子的骄傲。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会陷入一个教育的怪圈,那就是总教育孩子如何如何,要求孩子达到某种要求,自己却在孩子面前不能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而这样的父母不仅不能成为孩子的骄傲,反而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甚至将孩子带入错误的轨道。
简单来说,父母说一千句话,也不如平时的一举一动给孩子的影响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父母有公德心、有教养,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表现出优异的行为。比如,父母随手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父母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也会这样做。相反的是,即便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彬彬有礼的“小王子”“小公主”,总是教育孩子应该讲礼貌、守规矩,讲公德、有教养。但是父母如果没有做好表率,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良的举动,比如闯红灯、随地吐痰、插队……那么你的教育对于孩子就没有任何用处,孩子也会像你一样,做出很多不良的举动。
所以,想要孩子有美德、有教养,身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提供充满美德和教养的成长环境,避免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这样才不会危害到孩子的品行。当父母不再是“熊家长”,具有优雅得体的举止,拥有良好的教养,那么孩子就不会成为“熊孩子”。
现在就做出表率吧!不做“熊家长”,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让他的心中开满美德之花。如此才能为他的人生铺就一条金光闪耀的平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