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农民与大学很少联系在一起,农民是那样土,大学是那样雅,两者似乎不搭界。只有当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时,农民才与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一直是农民的主要理想,这种理想往往是农家的希望之光、快乐之源。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即使国家不包分配,但农民总有一种光宗耀祖、神圣无比之感。因为农民的希望并不多,孩子考上大学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会成为一个农家的核心问题。
有一个事实没必要回避,那就是大学的门坎对农民来说,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并不是说农民的孩子无能力考上大学,而是说农民面对上大学的费用常常望而生畏。许多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便东家借,西家借,借遍了亲朋好友,即使如此,有的还是筹不齐学杂费,有的农民眼看着学生入学时间快到了,而学费却未筹齐,心急如焚,那是一种何等的煎熬啊。俗话说,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有钱人很难体会到没钱人的滋味的,人越穷就越难借到钱,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让你穷呢?这使我常常想起发生在一家银行分理处的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满头白发的农民,来到银行分理处主任办公室,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在分理处主任面前,声泪俱下,他诉说他儿子考上了大学后,所有亲属都借遍了,也没借足上学钱,他求银行开恩,借给他孩子助学贷款,他此生此世都不忘银行的大恩大德。这件事在我心里翻腾了很久,使我感慨万千。我想,现在许多方面的收费都在涨价,说涨价发一纸文件或告示,你就得乖乖地接受,可农民种的粮食却涨不了价,而农业生产资料却不断涨价,农民苦不堪言,种田微利甚至倒挂,农民已经很苦了,可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只能望着大学校门兴叹了。
《随笔》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农民史:一读一把辛酸泪》,文章说:“目前农民所处的劣势,已达到极致。”笔者深有同感。我国有12亿人口,农民占10亿多份额。应该说,在农村有些农民富裕起来了,这是事实,但毋庸讳言,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还未真正富裕起来,很多家庭过着“女耕男工”的生活,一年光景,女的种地收获口粮,男的打工赚三五千元,有的还赚不到这个数字。扣除日常消费,所剩无几,而供一个大学生上学,一般一年在一万元左右,一些艺术类院校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对于一般农户来讲,供一个大学生上学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孩子考上大学后大多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有出息,终于考上了大学,忧的是供孩子上大学,钱从何来?有的农民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得不去卖血,听起来实在令人心里很不好受。
一些农民孩子没钱上大学的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其中一条措施是推出了助学贷款。应该说,助学贷款帮助一些贫困农民的孩子圆了大学梦,但实事求是地讲,面对众多的贫困农民,助学贷款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助学贷款有局限性,一般上大学要三到四年才能毕业,而银行贷款期限难以达到三四年的期限,大多是一年期限,到期了就得还款。这就说明,助学贷款只解决燃眉之急,如果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银行助学贷款上是不合实际的。更重要的是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都是企业,银行贷款时不能不想到经营风险,由于贫困农民偿债能力弱,所以助学贷款是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因而银行发放贷款时常常慎之又慎,要求农民找担保人,想贷款并非易事。而银行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对这一贷款积极性不高,使助学贷款难以实现购销两旺。
我不知道一年有多少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又有多少农民家庭为学费而发愁,依在下估计,这个数字一定不小。有道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些农民的孩子上不起大学就不是普通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