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杂文选刊》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谁是狼”。文章大意是说入世以后,狼就来了,这狼是善良的狼,不像狼。而中国的电信、电力、金融、汽车等行业才是真正的狼。文章称:“电信、电力、银行、汽车行业等等,差不多罢,像是狼、既是狼,却又为何惧怕那些别的温和的狼的到来?原来,这样的狼只能在圈子里的羊群牛群中撒野,一到保护圈外,就会手足无措,活活饿死。它们对内是狼,对外是羊,这就是它们的两重性。”
读了这篇文章,在下别有一番滋味涌在心头。抛开别的行业不说,单说银行,我很难同意作者的观点。也许我身在银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有道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家见仁见智,兴许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些。
银行给人们的印象是财大气粗,硬气排场,风光无限、优势多多。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银行”,把银行看成是金窝银窝,谁要说自己在银行工作,总会有人称赞两句:你看人家那单位,才叫有保障呢!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们的以上印象实际上只是表面。事实上,银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决不是强硬派,不是强者,更不是狼,而是实实在在的弱者。
银行处在资金风险的风口浪尖。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在我国,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执法不力、道德滑坡、信用失落、腐败加剧、经济失衡等问题。那么这些由于法律、道德、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缺陷造成的风险是谁承担了呢?是企业吗?当然不是,现在办企业,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自有资金,那么办企业的钱从何来,无非就是向银行借贷款。事实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是拿银行的钱做买卖,赚了算自己的,赔了算银行的。在中国,企业具有无比的“优越性”,那就是,它表面承担市场风险,实际上它根本没有真正承担风险,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银行。因而,在我国很多企业都是缺乏可行性研究匆匆上马的,有的是某些领导们的政绩工程,根本不考虑风险。何以致此,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反正自己不花钱,赔钱赔银行的,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很多企业的经理、老板看上去潇洒倜傥,风度翩翩,让人羡慕,可他们却是最不讲信用的人,作家流沙河在《烟火记趣》一文中写道:“一个提经理皮包的家伙来办公室接洽商务,谈妥之后,笑嘻嘻地走了。询问此人是否讲信用,太太回答:我认识这家伙,皮包里信用卡厚厚一摞,可惜不讲信用。”作家敏锐地抓住了社会问题的要害,耐人寻味。
在我国,银行贷款到期偿付率是较低的,企业逃债现象司空见惯,逃债企业多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据《金融时报》报道,某年底,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开户改制的企业为62656户,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认定数往往并不全面,实际上,逃债企业及涉及的数额还要大于这个数字。由于大量企业逃债,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度上升,银行的风险加大。现在银行大多经营困难,有很多的分支机构严重亏损,被迫撤并机构和裁员。事实上,企业侵害银行权益、欺骗银行、作践银行、坑害银行已到了明目张胆、无所顾及、十分猖獗的地步,银行表面上风光气派,其实苦处自己知道。常常是这样,明明借出去的是完整的十元钱,可到后来,求爷爷、告奶奶地讨债,最后连五元都收不回。有时贷款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些银行就成了“风险承包公司”,其工作之难,管理之难,发展之难就可想而知了。
平心而论,银行也想保护自己的权益,我明明借出十元钱,你凭什么只还我一半或一点都不还,这不是天理不容吗?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法制对逃债者的处罚制裁太软弱了,而行政对银行干预却有增无减,甚至愈演愈烈。银行常常不得不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发放贷款,可结果往往是钱到企业死。对于违约企业,我们的法律常常处在无奈或根本不起作用的状态,银行有时采取依法收贷办法,但成功率极低,许多时候,收回的贷款不及诉讼费用多,因而银行不敢轻易找法院打官司,虽说有《银行法》、《合同法》,可这法是如何执行的呢?到企业收贷,你拿出《银行法》念一遍,不叫企业领导笑掉大牙才怪呢!现在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农村工作有两难,计划生育和收贷款”可见,收贷难已成为公认之难。
众所周知,银行的钱大多来自客户存款。客户存款实际是银行借客户的钱,这种钱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偿还率,银行不敢有半点含糊。储户存的钱,人家来支取,你银行敢说我没钱,以后再说吧,或者就说我没钱,这钱不给了。倘如此,岂不成了天下奇闻。同样借的钱,贷款那是企业借银行的钱,企业说,我没钱,银行便没办法了,即使采取一些措施,往往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很多贷款却收不回来了。
了解了这些,你也许会说,这银行哪是狼呀,分明是羊嘛。事实就是如此,银行是货真价实被欺负的羊,银行是名副其实的弱者,说银行是狼,大概是只见其表面,没见其本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