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从北方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下称秦文),《秦文》中说:“在研究者眼里,历史毕竟是真实发生过,用科学的推理方法逼近真相,会让我们获得许多意外的发现。”我觉得很糊涂,于是细读下文,才发现作者对史书中秦始皇的相貌容颜、私生子案、暴行恶行等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读罢全文,发现作者对秦始皇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一个英武、潇洒、可爱、伟大的秦始皇的形象。这不仅使我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说的是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作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我想,要评价一个人物,人物的长相面貌和疾病之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品行,是他的思想,他都做了些什么,以及造成的后果。有趣的是,《秦文》的作者引用了历史学家的观点,说尉缭当时这么说不是纯客观,是恶意的夸张。与此相反,秦始皇是一个英武潇洒相貌堂堂的人。因为秦始皇是西北人,应是典型的西北大汉,高大魁梧,相当漂亮的。这样的推断是否科学我就不说了,令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为何这样注重秦始皇的形象。我不敢说作者心中有帝王情结,但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对秦始皇的一种崇拜之情,并刻意地寻找秦始皇高大形象的依据。一个大英雄,肯定是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要不然岂不令人失望。作者说:“《刺秦》中由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身形猥琐、身体孱弱的形象,使很多观众不认可。”我不知道作者如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很多观众到底是谁?
这还不是最令人糊涂的,更让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当作者谈到秦始皇活埋人的时候,作者竟然这样“理解”秦始皇:“当年,年幼的秦始皇与其母在赵国为了躲避追杀,东躲西藏寄人篱下,食居不安,受人欺侮,被人轻视,忍气吞声地过日子。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成了秦王。在赵国受气的经历是心中一个挥之不去了阴影,这种报仇的心理压抑了二十多年,变得无以复加了。把曾经同其母亲家有仇的人统统地抓起来,全部活埋,以此来泄当年之恨。让赵国人看看以前的小逃犯是怎样成为他们今日命运的主宰者,这似乎也通常理。”天哪,这个世界竟有这样的逻辑,草菅人命、丧失人性还通常理。这个常理也太让人难以理解了吧。转念一想,也许我太钻牛角尖了,既然把秦始皇当成了英雄,那么英雄做的事还有错,只是大家没有好好理解,你不能理解,说明你能力不行,水平太低,缺乏悟性。
作者还说:“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残暴,有些事情确另有隐情,”弑父驱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顾惜骨肉亲情就只能使他的王位受到威胁,在这件事上恰恰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其实,这个观点和电影《英雄》的观点相似。《英雄》把秦始皇击灭六国说成是以杀止杀,秦始皇是天下最大的大英雄。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人,历史的资料实在是太丰富了,史家说他是暴君,这是分析了大量的史实才得出的结论。这是历史常识问题,对于秦始皇,并非历史悬案。这样观点的出现,只能说明有人太爱皇帝了,太崇拜皇帝了,皇帝多么威风多么潇洒多么快活多么有权,人追求的不就是这个方向吗。如果这样认识的话,那么,说一加一等于三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秦始皇是残暴的封建皇帝中的一个典型,“天下是一个人的天下”的专制统治制造了数不清的灾难,皇帝及其专制制度成了百姓苦难的根源,如果连这一起码的常识都不顾,就不免让人产生疑虑了。杂文家章明在他的《令人作呕的英雄》一文是说:“说秦始皇击灭六国是以杀止杀,解民于倒悬,当然是天大的笑话,不过古往今来的大骗子也都是这样说的,希特勒说他要拯救人类,所以要消灭一切‘低等民族’,江青林彪一伙说他们要拯救中国,所以必须在群众中煽动仇恨。一切法西斯都是这样的逻辑。”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不可巴望好皇帝”这是历史的经验总结。为此,我们曾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可以说是教训深刻,殷鉴不远。如果我们相信秦始皇是个大英雄,乐衷于树立秦始皇的高大形象,热衷于“理解”秦始皇,并发展成一种时尚,那无疑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