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和珅(1 / 1)

人间话本 牟丕志 999 字 3个月前

这几年,和珅的大名借助于媒体的传播而家喻户晓,王刚演和珅演出了名,也演上了瘾。看完王刚演的戏,然后同史籍相对照,觉得导演选王刚演和珅别具慧眼。事实上,王刚与历史上的和珅确实有很多相像之处,依在下愚见,就形神而言,王刚确实可称得上和珅第二,理由是:第一,历史上的和珅伶牙利齿、巧舌如簧,而王刚乃有国嘴之称,想必口齿不在和王申之下。第二,历史上的和珅长相端正,仪表不凡,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而王刚长得也不赖,风度亦不凡。想必两人也不相上下。第三,和珅背书水平很高,“四书”、“五经”熟记于心,而王刚曾讲过评书,我想背书能力不在和珅之下。第四,和珅反应机敏,头脑灵活,而王刚确实不笨,主持节目时反应挺快的,这一点观众大多认可。致于和珅的贪,则与王刚无关了,这一点须郑重声明,以免侵犯王刚的名誉权。我觉得,电视剧中和珅颇有可爱之处,这是电视剧的高明之处。和珅不是一个脸谱,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走近和珅,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和珅出身普通,并非出身名门贵族。史载,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十五年出生于北京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他的先祖噶哈察鸾在清初就投奔到努尔哈赤麾下,他父亲的曾祖父在一次围攻战中第一个登上城楼,因而被赐予勇士称号,并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他的叔祖曾以佐领的身份,参加过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到和珅父亲常保时,追叙这一战功,加授了一等云骑尉的爵位。这样的家庭在旗人中是很普通的。因此和珅小时候家庭并不宽裕,和珅与那些权贵富豪相比各方面都远远不如。和珅到了读书年龄,他父亲送他到当时内务府主办的官学就读。学校师资力量很强,教师的素质也很高,和珅在此读书十年。他自幼聪敏,又很机灵,是同窗的佼佼者,他在颇具名望的吴省兰、吴省钦等教师的指点下,还学会作诗填词。用现在的话说也算一个作家。此时,和珅20岁,从就事论事角度讲,和珅出身很普通,祖辈都是勇敢的战士,学习也好,完全可以评上“三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根红苗壮”的人却成为历史上的巨贪,确实令人唏嘘不已。怎样看出身与腐败的关系呢?贫贱出身就必然导致腐败产生吗?不是。富贵出身必然导致腐败出现吗?也不是。实际上,出身与腐败无关。一个好人放在贪贿的环境中,极容易发生腐败;一个坏人放在清廉的环境中,很难发生腐败。人的出身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而环境却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在清朝乾隆年间,贪贿之风已经盛行,和珅位高权重,成为巨贪,这在封建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的想象相左。和珅进入官场,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通过行贿、走门子等不正当手段实现的。事实上,他当初入官场主要是凭其对“四书”的熟悉和口齿伶俐。和珅20岁时,被挑选去给乾隆皇帝当銮仪卫听差,就是仪仗队的一个小卒,地位卑微。一般来讲,干这个活没有多大出息,然而,和珅却成为一名幸运者。有一次,和珅与众多侍卫一道随从乾隆皇帝出宫。大驾急于起行之际,仓猝间找不到皇帝专用的黄龙伞盖。乾隆当然生气了,就随口借用《论语》上的一句话发问:“是谁之过欤”在场的人大多没读过书,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不知皇上问的是啥意思,更不知如何回答。突然,只听和珅口齿清楚的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这句话,正好是《四书》对上句话的注解:“岂非典守者之过邪?”被和珅巧妙的变通,用在这个场合上,显得自然贴切。乾隆吃惊之余,看了看这个出语不凡的青年,相貌俊秀,举止合度,于是心里便很器重和珅。从那以后,乾隆让和珅总管仪仗队。实际上,和珅巧妙回答了皇帝的问题,不亚于考上状元,从此他走上仕途。乾隆四十年,又升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此后不断升迁,先后任兵部尚书,崇文门税务监督,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四军全书总裁,文华殿大学士等。掌握大权达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他贪污的资财相当于八亿两白银的财物,令人吃惊。在此不予赘述。

我想,乾隆在历史上相对而言,算得上有政治远见的皇帝,而且知识渊博。他看中了并重用了和珅,主要是相中了和珅的本事。他看中和珅的才,也认可了和珅的相貌,选才貌双全者为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作为乾隆这样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不可能用一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窝囊废。和珅连连升官,肯定有投机行为,但升官并非易事,和珅有能言善辩、善解人意的长处,而这种长处,正是乾隆所需要的。和珅是个马屁精,而实践证明,这拍马屁是一门学问,要达到很到火候的地步并非易事。而和珅在这方面可谓出神入化。史载,和珅略通经史,生性乖巧,办事利落,深得乾隆帝欢心。要不然,乾隆怎会给他那样大的权力呢?皇子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登基前,和珅想拍他马屁,他派人给颙琰送去金玉如意,以表示自己拥戴之功。结果却拍在了马蹄子上,不但未受青睐,反而成了一条罪状,被记了下来。待乾隆去世后,嘉庆帝便将和珅下狱。“能人”和珅最终还是江郎才尽,走上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