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将军,也是一个典型的书生。读书人往往有十足的书生意气,纯真、正直、善良,心不设防。历史无数事实证明,书生意气是最靠不住的东西。这书生意气足以让书生误大事、倒大霉、惹大祸,弄不好会因此丢了性命。韩信的骨子里全是书生意气,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韩信是一介书生,他出身贫寒,但读书极为刻苦,用现在的话说,他读书已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则佳话,说是韩信在河边读书,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多亏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看韩信可怜,无偿地给他饭吃,才使韩信如愿以偿地读完了书。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之时,专门报答了老太太。韩信知恩图报,是知识分子性格使然。不就是几顿饭吗,不报恩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可韩信没有忘记在他最为困难时帮助他的人,他知恩图报,讲求情义,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韩信在拥有重兵时没有背叛刘邦,说明他是讲诚信的,按说这是一种美德,然而,在欺诈盛行的社会环境里,韩信这种诚信反而成为一种弱点。后来,韩信果然丢掉了性命。以至到死时他还执迷不悟,认为这是天意。事实上,项羽被打败之后,历史将韩信和项羽之间翻了烧饼,过去,项羽是刘邦的死敌,现在,韩信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韩信心里一直想到的是自己的功劳,没有想到自己的功劳太大对刘邦是一件坏事,没有考虑到刘邦的感受,没有一点防范之心。这与他的军事才能有天壤之别。
韩信读书,增长了才干,这是读书的好处。韩信用兵如神,并不是天生的,他读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诸如天文地理、世间万象、规章法度、政治形势、军事常识、用兵之法等等,这些,使他成长为一个军事人才成为可能。刘邦成不了一流的军事家,原因是他知识浅薄,不学无术,指挥作战靠小聪明是不行的。刘邦在这方面是服韩信的,这是他的自知之明。刘邦是一个痞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二流子。不过,他这个二流子还是有一些智谋的,特别是在用人上,还是较为大胆和开明的,所以他重用了韩信,韩信为他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君子看重的是人格,人格在他们心目是无价的,往往是宁舍生命不舍人格。小人看重的是实际,人格不值钱,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刘邦是一个大老粗,他从骨子里瞧不起读书人,但他知道知识分子是可以利用的。为此,他拜韩信为大将军,还搞了隆重的授权仪式,这使作为书生的韩信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一心一意为刘邦做事,把刘邦当成了恩公。刘邦是个狂傲的人,他从心里不买读书人的账,你们知识分子是什么东西,所以,他在用读书人的时候,还不时地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表达他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心理。如,他看到读书人戴着很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来,往里撒尿。一个大男人,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疯疯癫癫,算什么玩艺。这就是刘邦,就是夺取天下的刘邦。历史是一个玩笑大师,你说,刘邦是个二流子,有什么资格当天下之主,可人家当上了,你服不服。人家瞧不起知识分子,还利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也得乖乖地配合人家吗。知识分子以清高著称,我看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知识分子并不是清高,知识子往往最急于证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往往人家给了一些权力就会拚命地干,竭尽忠诚,但人家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不是很清楚,常以天真的心态想问题。刘邦是一个二流子,一批饱学之士如韩信、萧何、张良等乖乖地投靠了人家。刘邦是一个痞子,人家不藏不掖,你不是不知道,你投靠人家,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有道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知识分子刚直不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这是很容易被别人利用的弱点。当韩信领着刘邦给他的几万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时,他竟然生出要奖赏的念头,于是向刘邦请示,要求封其为假齐王。这个要求说明两点,一是韩信想要一个名分,觉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得到的太少。二是想要官但心里不踏实,觉得伸手要真官不太仗义,于是就要一个假官吧。人家刘邦却看透了韩信的心理。什么假齐王,我封你为真齐王。韩信于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干得更来劲了。其实,韩信太爱面子了,他觉得自己被封为齐王是很有面子的事。其实,他不知道,这是最让刘邦反感的事。韩信要齐王只是要个虚名,可在刘邦看来,这就是野心。其实,如果韩信真的有野心的话,完全可以韬光养晦,不露声色,慢慢积蓄力量,就凭韩信的军事才能,打败刘邦实在是绰绰有余,可是他是一个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按说,凭韩信的功劳,给个齐王当当是有资格的,不过你伸手要那就让刘邦十分不快了。从此,刘邦便不再信任韩信,把他当成眼中钉,最后一步一步地剥夺了他的权力,当他手无兵卒可用之时,就成了人家随便宰割的羔羊了。
韩信是天真的,他相信了刘邦,但刘邦却一点也不相信他,这是他的失误所在。知识分子往往以善良的眼光看人。韩信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理应给他应有的地位和好处。可是,对于刘邦而言,韩信功高盖主,是一个心腹大患。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凭韩信的才能,他要独立是很有条件的,凭他的才能夺取天下不是没有可能。但他还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认为刘邦封自己为大将军,得知恩图报,因此,他没有听齐人蒯通之言,自立为王。可是,刘邦从心里害怕韩信,处处提防着韩信。碰巧出了一个钟离昧事件。尽管韩信要了钟离昧的人头,送给刘邦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惜,人家刘邦正愁没有把柄,于是,刘邦以有人告韩信谋反为名,夺了他的兵权,贬为淮阴侯。韩信就这样轻而易举被刘邦玩弄了。
当初,韩信为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承受了一个少年的跨下之辱,显示了他的度量和远见。假如当上将军的韩信能够看清形势,收敛锋芒,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说不定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他此时已经心高气傲,当初他承受跨下之辱的精神**然无存,他被贬之后便与刘邦闹翻,借口有病不参加刘邦举行的活动,也不再向刘邦表示自己的效忠思想,和刘邦的关系搞得越来越糟。刘邦已当上了皇帝,所到之处,人们都高呼万岁。可韩信仍从心里看不起刘邦,对刘邦冷眼相待。想想看,你与皇上过不去,你还有好果子吃。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能带十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你说人家皇上是个笨蛋,自己是个奇才,那还有好吗。韩信被吕后所杀,这是刘邦夫妇达成的默契,当然他死的理由是谋反。
其实,要想致韩信于死地,理由太多了。韩信最后死于谋反,让人觉得罪名很牵强,他手握重兵最有条件谋反时都没有谋反,最后没有了一兵一卒,却要谋反了,这从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其实,韩信谋反最为恰当的时机是齐人蒯通劝韩信自立门户时,但韩信没有那样做,韩信说:“汉王待我情谊深厚,我为什么要为利而忘义呢?”其实,杀一万个韩信会有一万个理由。韩信之死,除了他功高盖主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他不服刘邦。人家刘邦并没有把身边所有的人都杀光。比如萧何、陈平等,就平安地生存下来,他们论才能,未必比韩信强,可他们对刘邦俯首贴耳,言听计从,这是让人最感到舒服的。韩信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