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并不帅的男人,我通常会对那些特别帅的男子产生一种类似于嫉妒与羡慕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那么强烈,以致,每当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帅哥的时候,我都会不停地张望,回首,然后,想想人家那么帅,自己……不禁怅然若失起来。
当然,我的女性朋友告诉我,她们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帅哥的,还罗列了许多理由,比如,帅哥都较花心、难伺候。但我想,她们可能并没说真话。真话是,她们都喜欢帅哥——即使年纪大的时候不喜欢,年轻的时候也一定喜欢。
就像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她年轻的时候患有一种间歇性偏头痛,吃了许多药都不好。一天,一个男孩子给她送来了一个亲自缝制的装满鲜花的枕头,据说是可以减轻她的偏头痛的,但她并不领情,因为,那个男子并不帅。甚至,当男孩子从深圳回来要求跟她再见一面时,她都并未应允,然后男孩很伤心就离开了。
多年后,遭遇失恋的女子,眼睁睁望着自己心爱的人远走,那一刻,心头想起的竟然是那个男人送她的鲜花小枕。只是,当年那个男子早已不知去向,失去联络,我朋友空后悔又有何用。
不过,也有比较懂得的女子,像《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吉娣,她就能看到帅与温柔的本质区别,看到不英俊男子的温柔处,这样的女子是少见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年青的列文向吉娣求婚,本来,吉娣与列文是有着共同的回忆的——童年的回忆,有关去世的哥哥和列文的友情的回忆,凭着这共同的回忆,吉娣和列文是完全可以走到一起的——他爱她,她也有一点爱他(她觉得能得到列文的爱是一种荣幸,这么想令她高兴);然而,当吉娣一想到伏伦斯基,当她一将这种列文式的温柔和伏伦斯基式的英俊相比,年轻的她就丧失了理智,于是,吉娣一开始拒绝了列文的求婚。不过,也许是因为拖尔斯泰太想安慰我们了,所以,他最终安排伏伦斯基爱上安娜(伏伦斯基觉得吉娣没有安娜迷人),这样,当吉娣觉得自己并不是伏伦斯基的中意者时,她就放弃了跟伏伦斯基,很快就回到列文身旁,在《安娜·卡列尼娜》里,他俩后来很幸福,我想是有其道理的。
不过,像吉娣这样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太少,大部分女子都会这样:两个男人围着一个女人,一个温柔,一个英俊,女孩子接受了英俊者——即使他是花心的,却辜负了温柔者。
许多年轻女孩子都会这样,为什么?因为年青啊,年青有挡不住的心高,无所顾忌的资本,谁肯为一个相貌平凡的温柔者动心?只有当年华老去,一颗浪漫的心归入沉寂,她才会懂得将温柔者的真情收藏,只是,此时物是人非,千帆过后,爱亦消沉,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个温柔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