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曼和泰勒曾经提出了社交渗透楔形,他们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从表层,亲密层到非常亲密层,楔形先变宽再变深,通常也意味着更多有意义的话题出现。
在关系开始阶段,人们在开始接触和交谈时,会谈论一些表层话题,然后逐步深入,此时自我表露会更快地出现。一般来说,自我表露的过程更像是剥洋葱的过程,个体的信息存在于“洋葱”里的某个地方,想要获得这些核心信息,就需要想办法剥开洋葱。
一般情况下,当自我表露的范围扩大时,人们愿意分享的信息会不断增加,而且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也会拿出来分享。在表层的社交关系下,人们乐于分享一些可以分享且不重要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性别、种族等基础信息,随着社交关系亲密度的提升,人们可分享的信息会增加,诸如家庭住址、工作地址、婚姻情况、生活信息都会分享给他人。
自我表露往往涉及互惠性,即对方如果表露得更多,分享了更多,那么自己也会相应地分享更多。比如在某个社交场合,一个人对他人没有说什么话,那么他人也不太乐意分享生活和工作的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往往涉及人际关系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当人如何对待他人时,通常会获得他人怎样的对待,整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当关系趋于稳定之后,互惠性会减少,一方可能会乐于分享更多的个人内容,而另一方并不一定会给予同样的回报,比如在丈夫下班之后,妻子可能会唠唠叨叨地讲述一天之中遇到的事情,但是丈夫可能不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在公司里遇到了什么事。”这个时候,夫妻之间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妻子唠叨的目的是获得丈夫的体谅和理解,而丈夫保持安静或者抱怨,也是希望妻子可以理解一个男人的忙碌。很显然,人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和盘托出,他们会有意隐藏一些信息,或者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分享更多的信息。如果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一些最核心的私密信息反而会隐藏得很深,这些核心信息无法被人窥探。
在一段稳定甚至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通常是不会要求获得对等的信息表露的,由于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此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人们对于信息的控制开始增强,并不会将社交单纯地理解为将信息告诉别人,或者无条件地分享各自的想法。
这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的天气里,刺猬们通常都会想办法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刺猬身上长满了很长的尖刺,每次当它们靠得太近时,身上的刺就会刺到对方,而且自己也容易被其他刺猬刺伤。这时候它们就会迅速分开,可是分开一段距离后,又难以抵挡寒冷,于是会再次尝试着靠拢,感到刺痛后再次分开。经过几次尝试和摸索,刺猬会慢慢找到一个安全的距离,在这个安全距离上,刺猬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取暖,同时又保证不会让身上的刺伤到彼此。
社交渗透并不是绝对的,有关开放与亲密有可能会矛盾地出现在一段关系中,即便是最亲近的朋友和爱人之间,也会存在一些不想分享的秘密,这个时候,深入交流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这对于生活本身而言是正常的,对于双方的关系来说也是正常的。一方试图完全没有底线地挖掘他人内心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有一些禁忌话题存在。
无论如何,社交渗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合理的,但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就像之前谈到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多数人反而认为弱关系的人更能够帮助自己,双方更容易在社交中碰撞出火花,更容易获得优质内容。还有一些情况是所谓的“飞机陌生人现象”,即人们在长途旅行中可能会和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深度交流,**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秘密,因为他们根本不担心对方会泄露这些秘密。这种想法使得双方更加亲密,这种亲密度就是弱关系的一种进化,或者说就是弱关系社交的一种进化,由于人们会意识到旅途结束之后就各奔东西,不免会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本身就是亲密的一种另类表现。
一些人容易出现一见钟情的状态,这是一种强烈的直觉在发挥作用,而这种直觉可能会在短时期内让社交双方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双方会跳过正常的交往步骤,快速进入分享的状态以及强烈的自我表露态度。这些亲密往往是即时性的,缺乏足够的持久度,人们可能会在短期的深度社交之后,意识到彼此之间原来是那么陌生。
由此可见,社交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行为,其中一些行为是可以预知并且具有规律的,而也有一些行为脱离了逻辑思维和常规思维,毕竟社交是一项主观行为,主观上的行动往往具有一些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交渗透现象出现变化。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