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留有余地(1 / 1)

深度社交 海 松 623 字 1个月前

一位漂亮的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当大家问起她离婚的原因时,她自己都觉得是天方夜谭。她丈夫在离婚的时候对她说:“你对我太好了,我都觉得受不了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所有的家务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

在单位她也一样,什么事情都抢着做。时间一长,别人都觉得她的勤快是理所应当的。只要她稍有松懈,别人就会有意见。慢慢地,她也开始不适应单位的工作了,只好辞职。

这位女士的做法明显是好事做过了头,这会让周围的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大恩不言谢”的想法,会期望着某一天也一定要为你做类似的事情。但是在没有报恩之前,他人会选择暂时地离开和疏远你,因为他承受不起这份未还清的恩情。

所以,好事别一次做尽,这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因为人际交往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符合平衡的原则。当你付出多而得到少时,对方就会想办法偿还你;但如果你对别人的恩惠做得太多、太过的时候,对方会觉得无法偿还你的恩情甚至还会依赖你做的好事,对方的心理也会由刚开始的感激迅速地变为不满;而假如我们见好就收,一次只给对方一点恩惠的话,他对我们的感激之情就会慢慢升温,并且在礼尚往来中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那么,我们在对别人付出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给对方一个回报的机会。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想让他人达到一种心理平衡,在付出的同时,还要给对方一个回报的机会。“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充满压力。留有余地,彼此才能更加轻松地相处。

第二,把某些付出分成若干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触:一个男孩子主动追求一个女孩子,如果一次性地把要送给女孩的礼物全部送完,女孩在一阵激动之后还会归于平静。如果在日后的交往中,男孩子没有表示的话,女孩会感到失望。但如果男孩把这些礼物分成几个部分,不间断地送给女孩,那么,女孩可以经常收到惊喜,对男孩子也就会更有好感了。

社交生活中也是这样,累积成若干次数的付出比一次性的“和盘托出”更有效,更能巩固人际关系。

第三,给人好处和帮助也要注意姿态。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类似“好好先生”的人。然而,人们并不太喜欢“好好先生”,甚至会发自内心地不尊重“好好先生”。如果我们对人过分的好,会给受惠方一种我们是“弱者”的感觉。因此,我们在给人好处、对人付出尤其是帮助他人的时候,要放低姿态,要让对方在一种双方平等的心态下接受我们的帮助。同时,对方也会感激我们的用心良苦。

总之,与人交往,不要过分对人好,要留有余地并适当保持距离,这是感化别人的技巧。给得太多,反而费力不讨好,因为对方心里已经没有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