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在得失中选择。在得到的时候,总以为没什么值得珍惜和留恋;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和感怀。得与失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相对的,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他就像钟摆一样,永不停息。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怕的不是得,而是失。只有明确了得与失的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个女孩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这个女孩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女孩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有舍必有得,人要有宽阔的胸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33岁时就成了美国第一个百万富翁,43岁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独占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每周收人达100万美元。然而,他却是个只求“得”,不愿“失”的资本家。一次。他托运400万美元的谷物。在途经伊利湖时,为避意外之灾,他投了保险。由于托运顺利,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他为所交的150美元保险费而懊悔不已,失魂落魄,病倒在**。到53岁时,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已经“死了”。医生们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为他做了心理咨询,告诉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失去一定的金钱,要么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下,他对此终于有了深的醒悟。他开始为他人着想,热心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他先后捐之几笔巨款援助芝加哥大学、塔斯基黑人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失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无知。洛克菲勒把钱捐给社会之后,感到了人生最大的满足,再也不为失去的金钱而烦恼了。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人生就会变得和谐快乐。
得到与失去,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只是这在于自己是不是能够以一颗平静心对待得与失。要知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世界万物都有其循环规律。得到与失去均是暂时与相对的。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的“得到”,或嘲笑别人的“失去”。就拿陶渊明为例吧,他失去了官位、俸禄,但得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刘禹锡拥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壮情怀,但失去了普通诗人所拥有的“叹秋”的性格。
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
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降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忙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
得与失之间并不是绝对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多,可能在另一举得到的少;在某一方面失去的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失去的少。比如,在物质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但在精神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在精神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却在物质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
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也不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有得必有失,学会在得失之间做出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得到与失去,是自然界的必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我们唯有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才是最重要的。过分看中得失的人其实是不明智的,他们没有看清得与失之间微妙的关系,因此一味得追求“得到”,害怕失去。而这样下去,其结果必便会导致其心灵上的损伤,并且会活得不快乐,因为这种行为过于功利化。
总而言之,不要过分得看中得到与失去,因为他们总是相对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得到”与“失去”,因此不要因得到了什么而沾沾自喜,因失去了什么而耿耿于怀。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到与失去,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