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值得患得患失(1 / 1)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具有极其独特的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可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住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到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具有独特的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又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撤销那慷慨的决定。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创造和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所以,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等待你去追求、去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可以是爱,也可以是家庭。总之,是那些想得到又生怕失去的东西罢了。

患得患失的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都做得出来。就像在职场中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的那样,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优哉游哉,保持平静心态的人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怎样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不落入彀中,少一分虑患,多一分悠闲呢?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句话大意是讲:“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道理,有些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唯恐失去。世上许多事都是这样,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时,中庸处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中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个极端,好比大小厚薄之类,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区分它的两个极端,通过量度得出它的中点,然后加以采用。好比给一个人钱,如果给他二百块钱太多了,给他五十块钱又太小了,那么给他一百块钱就是恰到好处。

为人处世,尤其对于重要事情患得患失,拣最有安全系数的事干,拿着经验当旗帜,这样虽没失前蹄,可后蹄却被拦马绳绊住了。

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规律,把握机会,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悔之晚矣。

患得患失的人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分看重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如果能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都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这是朴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想做一个矜持的女人,道理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