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谓千古训条。的确,治病须不怕吃苦药,这样才会发挥疗效,达到治病的目的。可随着科学的发展,一种内苦外甜的药诞生了,它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服用。同样,人们对沟通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古时的这条良言也要随着时代有所更新。那么在这个时代沟通,我们的忠言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呢?难道还一定要说逆耳的话以示忠言吗?
一幢别墅里住着一位大师,方圆数里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
有一天,有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带着人际关系的困惑来求他提些忠告。
大师听完他的倾诉,笑而不语。他拿来两块木板、一撮螺丝钉、一撮直钉、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他先用锤子往一块木板上钉直钉,但是木板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一会儿工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后来,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钉进到木板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块木板也裂成了两半。
年轻人疑惑地看着大师,他又拿起螺丝钉、改锥和锤子,只见他把钉子往第二块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丝钉就钻进木板里了,而且天衣无缝。
大师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位大师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学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和谐。换句话说,就是“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
马来西亚一座城市的公路旁有这样的警告牌:“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千米,可以饱览本市美丽的景色;超过60千米,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千米,欢迎光顾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千米,祝君安息吧!”
这样的“警告”让人读后备感亲切,想必在那里开车的司机看到这则警告后,都会自觉减速的,既温馨又不失严肃,它收到的效果自然也比我们那些枯燥乏味、陈年老套的交通标语好多了。
我们应该学会把忠言变得“顺耳”,这里有五条建议。
第一,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说忠言,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确。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说这些话的确是出于一片好意。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
第二,不要进行比较。用人与人比的方式提忠言,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他的短,这样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很可能顿生反抗之意,哪有心情听你的忠言?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教孩子,本想让孩子向着某个榜样学习,结果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你看你们班的小林,学习踏实,成绩也好,你咋不学学人家呢?”像这样的“逆耳忠言”,相信谁都不爱听,说等于白说,不如不说。
第三,多“引水”,少“开渠”。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仅仅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样不更聪明吗?”许多实践也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别人强加给他的看法更加坚信不疑。
第四,选择适当时机。比如,当他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最好不要急于向他提出忠告。这时他可能正在为费力不讨好而懊恼,你若是向他提忠告,他可能怀疑你在指责他,心里会顿生反感。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安慰的话,然后再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他会欣然接受你的忠言。
第五,选择合适的场合。一般来说,说忠言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或尴尬的感觉。比如,张三在工作总结会上将“棘手的问题”念成了“辣手的问题”,这时虽然你是出于好心,也不宜当着大家指出这个错误,否则他一定会认为你是有意出他的丑。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过一段很有启发意义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因为那种看法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罗宾森的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本能。
忠言,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确实有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能给予他人忠言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有价值的想法告诉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言,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言。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言,更应该给人以忠言。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个时代的原则:“爽口良药更利病,忠言顺耳尤利行。”